在荷蘭,鹿特丹港不但是僅次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歐洲最大的港口,常年貨物吞吐量在4.5億噸以上,在世界範圍内也能排入前十的位次。
歐洲的門戶
鹿特丹港位于荷蘭西部北海沿岸,地處北海航運要沖,有500多條航線,覆蓋全球近千個港口,是通過歐洲的天然門戶和重要的國際樞紐。依托荷蘭發達的鐵路、高速公路交通網,特别是作為主要腹地的西歐國家,工農業高度發達,以鹿特丹為中心,半徑600千米範圍内居住了近2億人口,産業和人口的密集程度僅次于中國的長三角。
上世紀50年代,随着歐共體的成立,成員國之間廢除内部關稅,經濟政策逐步接近,并與鹿特丹開展直接貿易,更加促進了鹿特丹港運量的增長以及港區和城市建設的發展。
悠久的曆史
在曆史上,鹿特丹幾經興衰。原先不過是一個小漁村,公元1283年,有居民在這裡修堤防洪開辟圍墾地,得名鹿特丹。14世紀中葉建成為當地重要港口和帶有三角形圍牆的市鎮。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前,這裡已經發展成歐洲的航運中心。
19世紀70年代,德國統一後,魯爾工業區逐漸發展成歐洲最大工業區,這些都為鹿特丹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前景。到了二戰前夕,鹿特丹的港口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貿易吞吐量超過4000萬噸,是歐洲最為繁忙的港口。
盡管二戰期間鹿特丹遭受戰火的嚴重破壞,戰後經過規劃,港口和城市得到迅速恢複和重建。與此同時根據貨流增長和船舶模增大的需要,港區沿馬斯河南岸大力向西推進,又擴建了三個新的港口工業區,到60年代初期,鹿特丹港吞吐量超過1億噸,超越紐約,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大港,并一直保持了三十多年。
進入2000年後,全球經濟進入繁榮期,特别是亞洲地區港口貿易崛起,鹿特丹的港口貨運量先後被新加坡、上海超越。如今,每年進入鹿特丹港的海輪有三四萬艘,一萬多次遠洋航班定期往來,年貨物吞吐量在4.5億噸以上,繼續鞏固其歐洲第一大港的位次。
城市經濟結構
鹿特丹因港而興,因航運而旺,這裡設有大型銀行、保險、批發和國際貿易中心機構。為了适應大宗貨物過境、儲存轉運、分銷的需要,港區設免稅存貨的保稅倉庫,以吸引客商進貨并待機銷售。鹿特丹的工業以與港口有關的煉油、石油化工和機為基礎。利用大量輸入的原油和其他工業原料,建成了大型煉油企業以及造船、汽車裝配、電子等其他輕重工業,港口和工業相結合的強大的“港口工業綜合體。各種工業産品供應國國内和西歐國家,擴大了鹿特丹的出口範圍。
根據數據顯示,62萬人口的鹿特丹GDP總量高達400億美元,占到了荷蘭國内生産總值的4.5%。如果隻看GDP總量可能不算太高,僅相當于我國三四線城市的水平,與山東的東營、威海相當。但是如果按照港口吞吐量來對比,已無限接近我國的第七大港口天津港了。
鹿特丹港2019年的港口吞吐量是4.69億噸,天津港為4.92億噸,兩者相差兩千多萬噸。而我國的第八大港口山東日照港2019年的貨物吞吐量為4.63億噸,按照目前的增幅,極有可能在2020年實現對鹿特丹的超越。
屆時,鹿特丹港在世界港口的位次要再降一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