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黃魚”,青島人民首先想到的更可能是大泷六線魚。
圖一:大泷六線魚
大泷六線魚/Hexagrammos otakii,鲉形目六線魚科,黃渤海常見海魚。本種體色變化較大,大部分黃褐色,身上有不規則黑斑,也有的個體偏白色。雖然它不是大小黃魚,卻經常被叫做“黃魚”、“黃棒子”;雖然它也不是石斑魚,有時候卻被呼為“北方石斑”。到菜市場說買“做湯的黃魚”,攤主即心領神會,不會給你拿錯。
大黃魚
大泷六線魚是“僞”黃魚,真正的黃魚當然非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黃魚/Larimichthys polyactis莫屬,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大小黃花。二者均為鲈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的種類,親緣關系很近,有時候不太容易分清。首先體型差不多,身體側扁,都是一般魚類的模樣,中規中矩的“紡錘形”;其次都身披金色鱗片,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小黃魚
然而不管再怎麼像,大小黃魚也不是同種,區别還是很明顯的,大小就不一樣(廢話)。大黃魚體長40-50cm,市售規格一般在2、30cm左右;小黃魚體長20cm,極大值也能達到40cm,市售規格一般15cm上下。不過隻論體長說不清,畢竟大黃魚也有年少青澀時,甚至還有用養殖的大黃魚幼體冒充野生小黃魚的,要想準确鑒别,還需觀察細節。
第一,大黃魚鱗片小,小黃魚鱗片大。這裡的“大小”是相對而言,不能實際大小對比。怎麼個相對法呢?看背鳍和側線之間。大黃魚從背鳍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而小黃魚背鳍起點至側線間隻有5-6行鱗。雖然隻差幾行而已,但疏密有别,仔細觀察不難分辨。
大黃魚的尾柄
小黃魚的尾柄
第二點,大黃魚尾柄細長,長度是高度的3倍;小黃魚尾柄短而寬,長度是高度的2倍。所謂尾柄,是一個魚類解剖學術語,指臀鳍基部後緣至尾鳍基部間的區域。這一點不太容易掌握,即便有具體的數據描述,也還是需藥一定的經驗才能上升到感性認識。
第三點,大小黃魚的脊椎骨數目不一樣,大黃魚一般29枚,小黃魚一般26枚,不信你吃魚的時候搜集起來數一數......好吧我承認這條說了等于沒說,都已經開吃了,還分辨個什麼勁兒,再說誰會吃飽了撐的去數魚骨頭呢。其實終極手段是看鳔的形态,但這事兒過于專業,略過不提。
小黃魚
除以上幾點之外,大黃魚和小黃魚的産地并不一緻,前者南起南海,北至東海中部以南,後者主要出自渤海、黃海和東海;二者分布區域略有重疊,但總體上大黃魚偏南,小黃魚偏北。比起大黃魚,小黃魚才是北方群衆心目中親切的“國民海鮮”,洗剝幹淨後酥炸至兩面金黃,隔壁老婆孩子都能饞哭了。
野生海捕大黃魚
市售養殖大黃魚
曆史上,大小黃魚都曾經位列“四大海産”,捕獲量很高,地位顯赫一時,但如今大黃魚野生資源幾近枯竭,以至于野生海捕貨極為昂貴,有“1斤左右1000元1斤,2斤以上2000元1斤”之說。一般情況下市售大黃魚都是養殖的,個個肚滿腸肥,和野生貨簡直就是嶽雲鵬和吳彥祖的差别。由于生長速度和環境不同,野生的或比養殖的口感好,但你肯定也吃不出數千元的差價,喜歡一擲千金買野生貨的,要的隻是奢華的感覺而已。
小黃魚
小黃魚的情況和大黃魚有所不同,野生資源仍然可觀,市場上量大價廉。舟山的小黃魚人工養殖技術有所突破,但未有大規模上市,故市售小黃魚均為野生海捕。由于近幾十年來過度捕撈的影響,目前小黃魚個體小型化、低齡化、性成熟提早現象非常明顯,希望能引起重視,不要重蹈大黃魚之覆轍。
棘頭梅童魚
還有一種和小黃魚很相似的魚,有時候也被籠統地叫做“小黃花”,它就是石首魚科的梅童魚,有兩種:棘頭梅童魚/Collichthys lucidus和黑鰓梅童魚/C. niveatus,上圖中大概是前者。梅童魚的頭大口闊,醜萌醜萌的,民間有“大頭寶”之昵稱,個體雖小但肉質細嫩,色美味佳,和小黃魚堪有一比。
大黃魚小黃魚,以及梅童魚,給人的印象都是“金碧輝煌”的,但也不一定,金色鱗片主要集中在側面腹部以下,顔色和生活環境、新鮮度等條件有關,有時候金色不太明顯。不必為顔色糾結,反正都是要刮鱗的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