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這是一句農村諺語。意思很明白,如果大暑節氣在中伏之前,這一年的農作物就會歉收,相反,如果大暑在中伏後,這一年的農作物就可能豐收。
那麼,這條農諺有科學道理嗎?今年大暑在中伏後嗎?糧食會豐收嗎?
一、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有科學道理嗎?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表明炎熱的夏季即将結束,涼爽的秋季即将到來。那大暑在中伏前後和農作物生長有什麼關系呢?
有的人認為,中伏一般都是20天,這二十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時期,而且雨水增多,是秋作物生長最快的時候,也是秋玉米和其它秋季作物灌漿保障顆粒飽滿的黃金時期。
如果大暑在中伏前結束,氣溫就會降低得比較早,氣溫降低,地溫就會随之降低,地溫降低,農作物生長就會減緩,顆粒就不會飽滿,糧食也肯定會減産。
比如,農村每年麥收後播種的玉米,由于播種晚,快到末伏才開始長穗灌漿,但氣溫已經下降,所以,穗小籽粒不太飽滿。
這種說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每年大暑的時間基本上在公曆7月22到24這幾天。大暑的早晚,是在中伏前還是後,對農作物生長的确有一些影響,但前後僅差3天,說3天時間能影響農作物生長歉收或豐收,未免有點誇張。
二、今年大暑在中伏後嗎?今年大暑時間是2021年陽曆7月22日,而中伏的開始時間是陽曆7月21日,應該在中伏之内,僅差一天不在中伏前。
那麼,根據這則農諺,今年的農作物會豐收嗎?
三、今年糧食會不會豐收?
首先肯定的說,今年的夏糧已經獲得豐收。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夏糧産量數據,今年全國夏糧總産2916億斤(14582萬噸),也就是1.458億噸,比2020年增加59.3億斤(296.7萬噸,增長率2.1%。其中,小麥産量2687億斤(13434萬噸),也就是1.434億噸。比2020年增加51.8億斤(259萬噸)。
從今年氣候情況看,夏季雨較多,特别是進入中伏以後,氣溫更高,雨水更多,為秋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且,今年的大暑是在中伏後,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說今年是豐收年是有一定道理了。
從2016年到現在,一共7年,這七年連續是豐收年,我國糧食産量保持在6.5億噸以上。但我查閱從2016年到2021年的大暑日期,大多數年份大暑都在中伏前。
2016年,中伏從陽曆7月27日開始,而大暑是陽曆7月22日;2017年,中伏從陽曆7月22日開始,大暑也是7月22日,重合;2018年,中伏從陽曆7月27日開始,大暑是陽曆7月23日;2019年,中伏從養老7月22日開始,大暑也是7月23日;2020年,中伏是7月26日,大暑是7月22日;2021年,中伏是7月21日,大暑是7月22日。
以上數據說明這條農諺不是很準确,甚至是有人杜撰的。
總之,“大暑”一般是7月22日到24日,前後僅差兩天,不足以對農業生産産生很大影響,事實也證明“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缺乏科學依據,是不準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