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将山挪走。千百年來,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激勵着中華兒女艱苦奮鬥、奮勇前進。愚公移山,移的是“方七百裡,高萬仞”的王屋、太行二山,自古以來,巍峨的王屋山、太行山一直阻斷着晉豫兩省間的交通往來,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
所謂“愚公移山”在古代自然是不現實的,故而隻有借助神的力量才能實現移山。現實版的愚公移山,應該是在王屋、太行二山之間開鑿出一條溝通晉豫兩省的通道,例如,中條山與王屋山之間就有轵關陉溝通晉豫。
事實上,古人就是這麼幹的。隻不過,地理上王屋山雖然被視為中條山的餘脈,卻與太行山緊緊相依,因此很難找到二者之間的分割線。隻有繼續沿着太行山往西到了沁水和丹水一帶,開鑿一條通道成為可能,尤其是丹水可直接溝通上黨地區(今長治、晉城一帶),如此一條溝通晉豫的通道——太行陉就在此被開鑿出來。
自古以來,太行陉就是上黨與“河内”之間的交通要道,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這裡幹戈叠起,硝煙不散,為曆朝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戰國時期,為韓國的交通命脈,當秦國白起截斷太行陉,導緻韓國的上黨與國都地區失去聯系,上黨軍民不願降秦而降趙,由此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
(轉載自太原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