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備受熱捧的“網紅奶”,竟然也翻車了。
昨天,麥趣爾連夜回應:“無條件退款退貨,不足整箱按整箱退。”
“出事的倆批次産品,已經下架、封存和召回,同時第一時間展開排查。”
但依然有網友并不買賬。
評論區底下,很多人都在質問麥趣爾:“難道每個批次的配方還能不一樣嗎?”
事情的起因,是浙江省慶元縣市場監管局發布公示,麥趣爾生産的2批次純牛奶,檢出丙二醇。
據多家媒體報道,丙二醇是一種化學添加劑,不允許被添加到牛奶裡。
一石激起千層浪,6月30日,麥趣爾開盤直接跌停,市值蒸發了1.55億元。
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這起不合格事件,是否會對公司生産經營産生重大影響。
很多人看着618剛囤的幾箱奶陷入了沉思,最氣憤的,要數家裡還有孕婦、小孩和老人的。
另一個有待官方調查回答的問題是:
配料表裡分明隻寫了“生牛乳”,那添加劑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除了對麥趣爾的信心被削弱外,其實也反映了一個更殘酷的現實——
多少年了,大家對牛奶品質焦慮,依然無法被解決。
01
誰捧紅了麥趣爾?
擱兩年前,麥趣爾被爆醜聞,可能還沒這麼多人關注。
盡管已經成立了20年,但麥趣爾原本隻是一個地方小衆品牌。
不少當地人表示,他們從小喝麥趣爾長大。
作為過年過節的送禮首選,麥趣爾賣得可不便宜。
小小一盒200ml的“純牛奶藍磚”,算下來要4.5元。
比同體積的普通超市奶,貴了近兩倍。
via @我就來看看 & @不想上班
這個價位在牛奶界,已經屬于中高端級别,卻絲毫沒影響它賣爆。
打開某寶,會看到麥趣爾的旗艦店粉絲數,超過20萬。
爆款産品月銷量超4萬。
目前均已下架
然而這種火爆,也不過是這兩年的事。
麥趣爾真正出圈在2021年。
當時有财經媒體注意到,天貓雙十一乳飲top5裡,怎麼半路殺進一個叫“麥趣爾”的牌子。
很快,新消費日報就去扒了這家公司,結果發現2021年麥趣爾乳制品銷售收入,較上年增長了足足57.75%。
在剛剛過去的618裡,麥趣爾更是名列天貓液态奶常溫乳制品品牌預售額TOP10中的第一名。
像這樣的小衆地方奶,一般隻在當地自産自銷,銷量都比較穩定。突然銷量激增,原因無他——
吸引了一大波外地人。
要知道,2020年以前,國産牛奶還是超市大牌的天下。
據浙商證券數據,截至2020年,兩強的常溫奶市占率約66%,并且向頭部集中的現象還在愈演愈烈。
一些長尾玩家都紛紛退出市場。更别提麥趣爾這樣的小衆品牌,無論規模還是知名度,都完全無法和大牌抗衡。
這種情況下,它是如何殺出重圍,變得供不應求?
其實早在好幾年前,各大社交平台,就有一小撮人好奇考古:
為什麼小時候喝的牛奶很濃,現在的奶味兒變這麼淡?
但真正引起輿論關注的,是2020年開始,一波财經媒體開始分析國産奶企的缺陷弊端。
這進一步,加強了消費者對國産牛奶品質的訴求——
不再滿足于之前那樣,去超市随手購買普通的牛奶。
一些人開始在網上搜索,并紛紛化身“自來水”,互相安利自己熟悉的、本土的小衆好奶。
麥趣爾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截殺而出。
在某書上,關于“麥趣爾”的筆記高達1萬多條。
提到最多的關鍵詞,是奶味濃。
口口相傳的“口感好”,是麥趣爾成為網紅奶的根本。
在某寶麥趣爾的爆款産品下,10萬條評論裡有1.9萬條都在誇贊它的口感:
“奶味濃郁”、“搭配咖啡口感絲滑到天花闆”、“比大牌超市奶香太多”。
很多口味黨喝完甚至直呼“驚為天奶”。
而在知乎上,更多追捧麥趣爾的則是成分黨。
受一些評測号的影響,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認知:牛奶的口感和成分直接挂鈎。
“純牛奶味道越淡,蛋白質含量相對越低。”
via @芝麻醬
因此,麥趣爾以奶味濃郁,常年被各大博主盲測為top1。
加上這兩年電商、物流都跟了上來,麥趣爾自己出招又快,牢牢抓住了這波機會。
在短視頻直播平台,它不斷宣傳自己“口感好、有營養”的定位,吸引了優質奶訴求的消費者。
所以這一次,麥趣爾出事,才會迅速沖上熱搜第一,評論區裡哀嚎一片:
“痛失最喜歡的牛奶牌子”、“618剛囤了8箱”、“才和身邊人安利就塌房了”。
02
中高端牛奶内卷
事實上,因為更好品質和口味而被捧紅的牛奶不隻是麥趣爾,還有很多小衆地方奶。
打開小紅書,輸入關鍵詞“牛奶”——
“都是本地人才明白的好奶”、“小衆卻品質感”、“秒殺超市大牌”這樣的文案,被反複提及。
福建的網友紛紛安利長富牛奶,“早上産,中午就能喝到”,是閩北閩東人心目中“新鮮”的代名詞。
遼陽的輝山牛奶,因為好喝不貴,性價比高,“承包了當地人一整個讀書的歲月”。
“雲南人永遠都愛歐亞牛奶”,河南人的心頭好是科迪純牛奶,煙台人的血液裡流的是巴氏消毒的長生牛奶……
最被這些地方奶吸引的,是90、95後。
有新聞報道,這批年輕人占了地方奶消費的80%。
他們是“消費新主力”,特點就是愛嘗鮮。探究起各地的寶藏牛奶,就跟開盲盒似的。
一些商家也發現了這樣的商機,于是把不同品牌的地方奶,混搭成組合裝。
12袋35.8元,月銷量超3000單。
不像有些網紅,地方奶的興起,可不是虛假繁榮,有紮紮實實的數據證明。
根據部分品牌的年度業績預告:
2021年,西域春前三季度本土以外的銷售上漲了40%;李子園的歸母淨利同比預期增長48%~68%;花園牛奶所屬公司西部牧業,營收同比增幅48.6%。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消費者和小衆品牌的雙向奔赴。
然而事實是,雖然大多數人地方奶的安利貼的确是自發的。
但其中,也有一些是私下合作的推廣,隻是沒被數據分析平台統計進去。
半熟财經報道過一些美食博主,在某書上自發測評了幾款地方奶後,就吸引來了其他地方奶品牌上門尋求付費合作。
食品飲料業知乎答主@芝麻醬也則表示,地方奶在知乎的好物推薦提成,差不多是普通超市奶的10倍——
帶貨利潤更高,更吸引人。
一部分自發安利,加上順勢而入的商家營銷,“網紅奶”的口碑和熱度就這樣不斷水漲船高。
消費者出于渴望更好的品質,不斷追求更“卷”的牛奶,其實很正常。
為了滿足這種被“逼”出來的需求,不止是地方奶,還有整個中高端牛奶市場。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兩年,水牛奶、牦牛奶、娟姗奶等新鮮概念,紛紛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裡。
像水牛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名為“奶水牛”産的奶。
代表是傳說中“奶牛中的拉菲”——
尼裡拉菲奶水牛,據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乳牛品種,狠狠切中大家對奶源的重視。
然而,這頭遛起巴基斯坦的奶水牛,那頭又推出了澤西島的娟姗牛。
産的奶,就是号稱“奶中貴族”的娟姗奶。
你說尼裡拉菲奶水牛最珍貴,那我就宣傳娟姗牛全世界隻有20萬頭。
物以稀為貴讓娟姗奶風頭很盛,現在就連一些高端奶茶、咖啡店,都宣傳使用的是娟姗奶。
發源于互聯網時代的某新銳新消費奶品牌,這兩年也不斷在講高端牛奶的故事。
對很多消費者來說,比起冰冷的品牌,他們更容易信任真實的人。
該品牌講的就是“奶爸”創始人的故事,關于他如何買牛奶被海關扣押,于是開始思考:
“為什麼中國人就養不出一頭好牛,做不出中國人相信的牛奶給中國寶寶?”
為此,這家企業斥4.6億巨資,自建牧場,并稱之為養出好奶牛的絕佳區域。
然後如何“貴族”式飼喂,每天給牛吃澳大利亞進口蓿草和燕麥,優化奶牛“血統”……打消了消費者對牛,和奶牛來源的雙重焦慮。
總之,就像雪糕升級,乳企也在不斷強調自身的“品質”,争奪高端牛奶市場。
這兩年尤其卷到沒邊。
03
總不能養頭牛吧
一個小小的牛奶催生這麼大市場,背後是國人對好牛奶的訴求,始終無法被滿足。
“新零售商業評論”曾寫道:
“盡管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但中國的奶制品市場,遠沒有飽和。”
然而,往前一步,大牌無法完全說服消費者。
往後一步,新興的小衆牛奶也沒有珍惜自己的羽毛。
盡管它們走中高端定位,老百姓也舍得掏錢,甚至願意大力安利,認為多掏點錢,總歸多分品質保證。
但不斷有新聞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希望的高品質牛奶,還是沒這麼容易唾手可得。
麥趣爾不合格醜聞爆出後,很多網友才發現包裝上明明白白寫着蛋白質含量為3.0g,并不比一些平價奶高多少。
甚至風味好,還被猜測可能是因為有添加劑。
不過,知名科普号果殼發文分析,丙二醇的存在其實也有别的可能性。
比如,制冷劑洩露:
丙二醇可以作為制冷劑使用。有網友猜測可能是生産設備中的制冷劑洩露進入了牛奶中。如果是這種情況,那意味着生産設備出現嚴重故障,洩露到産品中的是“工業制冷劑”,其中還可能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雖然目前還隻是猜測,但人們又得知一個知識盲區:牛奶的品質,當然也和生産鍊條的安全有關。
再比如,很多人都以為麥趣爾是自有奶源,包括新疆本地人。
一位來自新疆南部的網友說,“一直以為是因為它來自新疆北部,雨水充沛,擁有優質牧場,所以更香醇、奶味更足。”
結果,麥趣爾其實已經針對奶源問題多次回應過:
“公司奶牛養殖尚處于初級階段,牛群結構也在逐步調整過程中,因此奶源自給率還比較低”
事實上,不止麥趣爾這一個品牌尚且撐不起消費者的期待和“厚愛”。
這些年,不少被寄予高品質希望的國産奶都曾被爆出過問題。
據南方都市報,“認養一頭牛”上個月剛被消費者質疑,疑似在旗艦店買到變質奶。
打開其中一箱,喝到第五瓶時,出現了變質發臭的情況:“當時兩歲半的寶寶喝了一口就不願意喝了,我又喂了一下還是不願意,我自己拿來嘗了嘗,才發現已經發苦發臭。”
via @南方都都市報
同樣是上個月,百菲酪所謂的高鈣水牛奶,被查出1批次鈣含量甚至沒達不到國标,被判定為不合格。
專家的分析是,可能是生産加工過程中攪拌不均勻等。
看似高端,但恰恰可能因為是新型小衆品牌,反而同樣容易辜負消費者的信任。
“新零售商業評論”總結過乳制品行業的基本競争格局,是“兩強争霸,小品牌夾縫求存”。
乳制品,可是一個燒錢的行業。
不像大品牌可以瘋狂砸錢建牧場,偏安一隅的小衆品牌受奶源、物流能力限制,在資金和規模上都很不足。
沒錢建牧場的,就會更傾向于直接向奶農購買,但這樣一來,對奶源的品控要求就更高。
即便有錢建牧場的,也需要有高技術——還得燒錢。
如果隻在小範圍内經營,牧場當地自産自銷,那足以守住一畝三分地。
但一面對幾千公裡外更多眼巴巴的訴求,面對全國市場的考驗,就更容易暴露本身資源、技術、資金等存在的短闆。
最終倒黴的還是消費者,又一次被辜負了信任,一擡頭又得面對一個兩眼一摸黑的牛奶市場。
誰都想喝更放心的奶,誰都知道消費者想喝好奶。
然而現階段的牛奶市場,即便是中高端級别,也沒有給出一份很好的答卷。
這次麥趣爾塌房事件後,很多人說,以後啥牌子都不敢一直喝了,要各種品牌換着喝。
能咋辦,總不能自己養奶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