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篇》記載了孔子有一次與子路和顔回談及志向時,子路曾經問過“願聞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意思就是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逸的生活,讓朋友之間相互信任,讓年輕人得到關懷,這種社會局面不可能是想象一下的,是需要通過有效的治理國家才能實現的,所以說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入世應該是沒錯的,但是孔子也曾經表達另外一種人生态度,是在與其他弟子一起時說起的,《論語.先進篇》第二十五章記載了相關内容,比較長,原文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
“以吾一日長平爾,毋吾以也”,朱熹對這句話的注釋是“言我雖年少長于女,然女勿以我長而難言。蓋誘之盡言以觀其志,而聖人和氣謙德,于此亦可見矣。”孔夫子交待四名弟子,不要因為我年齡長于各位,就不敢直言,希望引導弟子盡其言以觀其志,也體現出孔夫子的和氣謙德。
“率爾而對”,朱熹注釋“率爾,輕遽之貌。”錢穆先生的注釋還指出了另外一種解釋“率,輕率義。或說率字當作卒,急猝義。” 現在很多情況下将“率爾”解釋為輕率,也就是沒有經過慎重的思考,但是這種解釋是不完整的,率爾也許有一些輕率之意在其中,但是解釋為急切、搶先或率先更合适。
“攝乎大國之間”。“攝”字朱熹注釋為“攝,管束也”。治理一個夾在大國之間的千乘之國的意思。“加之以師旅”,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國家外部受到軍事戰争的壓迫。“因之以饑馑”,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馑。國家内部又鬧饑荒。
“且知方也”,朱熹注釋為“方,向也,謂向義也。民向義,則能親其上,死其長矣。”簡單說就是民心思義,如此,則民衆都能親其親、長其長,忠孝禮義廉成為大衆共同的價值觀。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錢穆先生的注釋為“如,猶與義。言方六七十裡與方五六十裡之小國。”
“宗廟之事,如會同”,錢穆先生在其《論語新解》對于這句話的注釋為“宗廟之事,指祭祀。諸侯時見曰會,衆見曰同。”諸侯不定時的相互拜訪稱之為“會”,“同”則是周代諸侯朝見周王禮制的一種,也稱之為“衆見”。“端章甫”,朱熹注釋為“端,玄端服。章甫,禮冠。”身着禮服,頭戴禮帽的意思。
“異乎三子者之撰”,錢穆注釋“撰,當作僎,讀為诠,猶言善。曾點謂所言不能如三人之善。孔子曰:‘何傷’,猶雲無害。或曰撰即撰述,陳說義。”撰字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但都是曾點自謙的表示。
“浴乎沂”,沂,水名,發源于山東省,由江蘇省入海。錢穆先生的注釋比較詳細“夏曆三月,在北方未可入水而浴。或說近沂有溫泉。或說浴,盥濯義,就水邊洗頭面兩手。或說:浴乃“沿”字之誤,謂沿乎沂水而閑遊。今仍從浴字第二解。”錢穆先生認同朱熹的注釋,都解釋為盥濯義,也就是在水邊洗臉、洗手。想想也對,農曆三月在北方想要跳河裡洗澡可能性不大,而且也不太好看吧。
“風乎舞雩”,舞雩(yú),是指古代祭祀上天,向上天祈禱下雨之祭祀之所。有祭壇,周邊還有樹木。“風,乘涼也”。錢穆先生的注釋中提到還有一種解釋“風當讀放,蓋謂沿乎沂水而放乎舞雩,乘興所至”,這種解釋并不被認可。
本章的譯文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賞識你們,那你們打算怎樣做呢?”
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别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内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隻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區域,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可以使百姓吃飽穿暖。至于禮樂教化,則還需要等有道君子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有所作為,但願意虛心學習。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别國的盟會中,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禮相。”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呢?”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着“铿”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邊洗洗臉,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走回來。”孔子長歎一聲說:“我與曾皙的想法是一樣的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留在最後。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人的回答老師以為如何?”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夫子為什麼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曾皙又問:“那麼冉求的志向是不是不算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裡見得管理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地方就不是治理國家呢?”曾皙又問:“那麼公西赤的志向是不是不算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像公西赤所說的這些是小事,那什麼事又能稱之為大事呢?”
本章的内容雖然比較長,但是條理清晰,不是比較好理解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名弟子在老師孔子的啟發引導下,各自談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各不相同,便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三人都希望能夠将所學知識應用于國家治理中,也就是說三人還是希望能“學而優則仕”,曾皙的志向與其他三人相差比較大,而孔子贊同的切恰恰是曾皙的,而且還說“吾與點也!”,但是真正觀其一生所為,并沒有按這種志向去行事。朱熹夫子對于這一點注釋有點玄,“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見于言外”,從中看到了天道之自然,有點想當然的意思。
孔子雖然對于子路所說微微一笑,并不是說不贊同子路的想法,僅僅是因為治國應以禮為法則,而子路卻在發表自己意見的時候一點都不懂的謙讓。子路等三人都胸懷仕進,希望能在入仕治國的過程中一展抱負。然世道混亂,其志向未必能實現。孔子自己一生颠沛流離,治國理念得不到君主們的認同,空有學問卻無用武之地。錢穆先生認為,曾點是孔門弟子中的狂士,無意入世。孔子聽到其所說的志向時,感覺與自己飲水曲肱之樂非常契合,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經浮海居夷的想法,故不自覺産生了“吾與點也”的感慨。
然而孔子既然已經抱定行道救世之志,又豈能真的忘世自樂呢?難道還真的與許由巢父之流同伍嗎?孔子在贊同曾點的時候,是真的同意這種生活處世的态度,還是對于道之不行的社會現狀的一種悲哀呢?觀其一生,真的可以細細體會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