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學習和用書本學習的區别?在現代社會,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手機,中學生也是如此盡管學校禁止使用,不少家庭也因此爆發親子矛盾,但大多數中學生擁有手機的理由是“有利于學習”手機,到底是學習的利器,還是學習的障礙?打開中學生的手機,裡面都有哪些App?……帶着這些疑問,近日,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生記者團(以下簡稱“記者團”)對本校100位中學生進行了“你會用App進行學習嗎?”的問卷調查,并對本校的部分同學和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用手機學習和用書本學習的區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用手機學習和用書本學習的區别
在現代社會,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手機,中學生也是如此。盡管學校禁止使用,不少家庭也因此爆發親子矛盾,但大多數中學生擁有手機的理由是“有利于學習”。手機,到底是學習的利器,還是學習的障礙?打開中學生的手機,裡面都有哪些App?……帶着這些疑問,近日,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生記者團(以下簡稱“記者團”)對本校100位中學生進行了“你會用App進行學習嗎?”的問卷調查,并對本校的部分同學和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
手機App也能成為學習“利器”嗎
放學回家後,一零一中學高一年級的張天成同學已經在書桌前冥思苦想1個小時了,面前的生物作業仍然沒有進展。卷子中複雜的“氨基酸”“肽鍊”“脫水縮合”等生詞令他頭疼不已。
期中考試将至,連基礎的作業都不能順利完成,這讓張天成備感焦慮。但時間不多了,為了快速解決問題,他打開了一款搜題軟件,簡單拍下題目,這款軟件就迅速羅列出了多種搜索結果。
令他驚訝的是,這款軟件不僅給出了這道題的答案,還提供了不同的方法。“搜題軟件甚至會給一些老師沒講過的、自己不知道的方法,還能總結公式。”張天成說。
在搜題軟件的幫助下,張天成很快理解了“蛋白質的肽鍊數=組成它的氨基酸數-肽鍊數=脫水縮合數”這個公式。随後,在長期以來的“短闆”——生物的期中考試中,張天成竟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将此歸功于這款搜題軟件。
張天成自稱生物“小學渣”,他認為,手機App的學習功能不僅廣泛地被“學渣”們使用,他認識的一些“學霸”更擅長使用。
比如,班裡“大牛”們的手機上,裝着各類學習軟件——刷題類、搜題類、整理類和打印類App。一套流程下來,學習方便、高效又快捷:“刷題”找薄弱點,“搜題”找解答,“整理”擴充錯題庫,再通過打印類的App打印錯題,貼到錯題本上。
一零一中學初三年級的梅育源是同學們眼中的英語“學神”,拿獎拿到手軟的他說,自己從來沒有上過英語培訓班。梅育源的經驗就是堅持使用英語學習類App,還有通過某些視頻類App查找一些英文學習資料。
在梅育源看來,日常生活中缺少沉浸式的語言環境,所以要抓住手機上的資源,培養英文語感。這些軟件不僅提高學習英語的趣味性,還能給即将面臨的口語考試提供針對性的指導。
“當然,并不是說有了這些軟件就一定能提高英語水平,還是要靠堅持。隻要每天堅持,哪怕隻有幾分鐘,就一定能夠見到成效。”梅育源說。
此外,一些學習類App還十分注意趣味性。該校高一年級的徐晴同學說,有一次她在用App背單詞時,有些單詞的發音是小豬佩奇的聲音,每個單詞她反複聽了十幾遍。
該校語文教師高珊表示,平時也會讓班裡的學生用一款App裡的“高考必備古詩詞”歌單,一邊聽歌一邊加深記憶。因為古詩詞有韻律,再配上樂曲,這有利于記憶和背誦,而且古詩詞本來也是需要唱出來的,學生更能體會古詩詞的魅力。
随着手機應用軟件的開發、網絡技術的發展,高效簡潔、多樣化、趣味化的學習類App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青睐。
記者團的調查問卷顯示,97.9%的同學表示,平時會用手機App進行輔助學習,有57%的同學平均每天使用10-30分鐘以上。同時,94%的同學表示,用手機App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其中,87%的同學認為,學習類App有助于解決作業中的難題。還有70%以上的同學認為,App可以解決自己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幫助鞏固知識、實現自主學習。
而在這些App裡,接受調查的中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5款App分别為:搜題類、詞典類、英語練習類、短視頻類和音樂類,主要是用于解決作業難題、錯題整理、英語學習、課外資料拓展和個人興趣類學習等。
很多受訪的同學認為,學習類App帶來的不僅是學習方式的改變,更多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打開”,善于借助工具學習比埋頭苦學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更能堅持。
為什麼有些同學“學會”了,有些“學廢”了
但是,下載了學習類App并不意味着一勞永逸,很多受訪的同學表示,如果使用不當,也有“血淚”教訓。有些同學是“一學就會”了,而有些是“一學就廢”。
該校高一年級的孫若然同學分享了自己的“慘痛”經曆。上初中時,她下載了某款搜題軟件,每天做作業遇到難題時,她就會打開軟件,不自覺地抄答案,其實很多題目根本不會,事後也沒有去理解和掌握。
一段時間後,數學考試的成績下來了,試卷上50多分的鮮紅數字深深刺痛了她。孫若然懊悔不已,痛定思痛,狠心卸載了手機軟件,改為踏踏實實地學習。
考上高中後,孫若然又将這款軟件安裝回來了,當作一款學習輔助工具使用。她說:“後來思考了一下,成績下降的原因不在于軟件本身,而是自己不夠自律。”現在,孫若然遇到難題會先思考,實在不行再搜索解析,最後打印出來、整理成錯題集。
梅育源常在某款視頻類App上找英語學習資料,從嘗試自己能否聽懂開始,然後對着視頻一遍遍跟讀,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到摘抄好詞好句進行積累,“每天45分鐘,堅持一兩年,基本就能達到與外國人正常交流的水平了。”
該校高二年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同學是手機“素人”,即什麼學習軟件都不使用的人。他的理由是,自覺性不強、很容易沉迷于手機。某次,他想在手機上搜索1個單詞,結果打開手機後,就忍不住地刷了20分鐘朋友圈。
“本來用詞典查單詞隻需要2分鐘,用手機卻花了10倍的時間,就是因為我難以管住自己。”這位同學說,自己卸載了一切軟件,手機僅用來通信。在他看來,如果遇到難題,問老師才是最好的方法。
不少受訪同學都認為,并不是每一款學習類App都是“良心軟件”。比如有些App,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試用,體驗效果很不錯。再接着試用,就被要求購買VIP,觀看視頻也需要單獨收費。最讓人生氣的是,在付費購買講課視頻後,才發現某些所謂“海澱名師”隻不過是拿着解析念一遍,遠不如自己的老師講解得清楚。
“有時候軟件會利用中學生喜歡個性的心理,吸引大家購買VIP,其實隻是讓頁面變得酷炫了而已。”徐晴說,這也會徒增一些零花錢的開銷,感覺不是很值。
正确使用App,方能事半功倍
應該如何正确使用學習類App呢?對此,記者團又采訪了教師、同學和家長。
“需要端正态度,使用App不是用來對付作業,搜索作業的解法之後,要反推到課堂的知識,鞏固自己的知識點 ”該校高一年級的聶開元同學說。
除了端正态度,梅育源同學認為,一定要将娛樂和學習區分開來。比如,在學習類App上找英語學習類視頻,為了避免内容太吸引人而分心,最好找一些劇情不是很複雜、很燒腦的素材。他建議可以看一些TED演講和紀錄 片,在聽的同時做好詞好句的摘抄。
“不能省略思考的過程,尤其是在知識點的梳理上,不要直接照搬App上的知識總結,最好還是自己歸納、整理。”一零一中學生物教師安軍贊成學生們使用多種資源進行學習,但是她認為,獨立總結知識點是學習最關鍵的一步。與安老師持相同觀點的還有高珊老師,她認為語文學科是一門強調邏輯思維和思考深度的學科,如果用搜題軟件來學習,可能會導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學習中不能省略獨立思考的過程。”
對于“沉迷手機、影響學習”的擔心,一零一中的心理教師闫閱建議:一是要對自己有非常清晰地認識。如果自控力不強,拿起手機就玩遊戲、聊天,那就不适合用手機來學習;二是可以尋求幫助,比如讓爸爸媽媽在一旁監督,學習時僅把手機當成工具來使用;三是給自己制訂計劃,比如學習半個小時,可以刷5分鐘的手機,休息一下。總之,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學習的方法。
梳理了調查問卷和深度訪談後,記者團總結:學習類App為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但它們并不具備“神奇魔法”——能讓同學們毫不費力地直接将知識裝進大腦裡!學習類App隻是為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輔助,最終還是要靠每位同學腳踏實地的學習。畢竟,學習沒有捷徑可走。(指導教師:劉成成)(朱博涵張天逸 甯佳珺 周甯怡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記者團)
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