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都挺好》表現了父母偏心的極緻,劇中三個兒女在父母重男輕女思想的指引下,人生走向了三個截然不同的結局,有人說父母偏心的根源就是重男輕女,重視兒子,邊緣化女兒,其實,問題的實質遠沒有那麼簡單。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偏心的根源,是功能性養育在作怪
心理咨詢師,心理專欄作家武志紅老師指出,每個孩子的功能不同,決定父母對待方式不同,導緻的結果也不同,也就是父母偏心的最本質的根源。
功能性養育,讓蘇家三姐弟造成了各自的悲劇
蘇家大哥的功能,面子功能
蘇家大哥蘇明哲,是個學霸,清華大學畢業,後來考上了斯坦福碩士,蘇父蘇母在談論沒錢讓兒子出國的問題上,蘇父的态度是讓兒子去找個體面的工作上班,反正清華畢業已經很不錯了,可是蘇母卻好面子,胡同裡的鄰居和親朋好友,都知道兒子是要出國的,如果不讓上了,老臉都丢盡了,以此她說了一句話,砸鍋賣鐵也要讓兒子上斯坦福。
由此,大哥的功能是為家族充門面,他的性格也因為父母對他的功能選擇做出了調整,極度愛面子,打腫臉充胖子,為了彰顯自己大哥的身份,在父親和兄妹面前胡亂承諾,華而不實,外強中幹,強撐得好苦。
蘇家二哥的功能,情感需求
蘇家二哥蘇明成,隐形啃老,花光父母的血汗錢,讓父母生活拮據,多年後還是住在簡陋的房子裡,蘇明成嘴甜,極大地滿足了蘇母對情感的需求。随着蘇母的生活背景逐漸暴露在大家面前,可以看出,蘇母因為是農村戶口,嫁給了老實懦弱又自私的蘇大強,順便解決了弟弟的戶口,當她想離婚的時候,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可想而知,她也是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從小沒有感受過親情的溫暖,結婚後也沒有得到美滿的愛情,于是小兒子就成了她情感的慰藉,兒子嘴甜,對她噓寒問暖,讓她非常滿足,所以蘇母把對遠在萬裡之外的大兒子和女兒的感情,都集中在了小兒子身上。
蘇母的溺愛換來蘇明成的不成器,把大部分時間用來“情感輸出”,所以蘇母死後,小兒子就像是變了一個人,表現得暴躁不安,事業上也是一塌糊塗,在三個兄弟姐妹中,他是最沒有事業心和上進心的,從根源上,這也是蘇母造成的。
蘇家小妹的功能
蘇家小妹既沒有哥哥學習好,也沒有小兒子會讨歡心,反觀她,性格上更像媽媽,所以她沒有競争優勢,所以對于父母而言,她僅僅是一個要嫁人的女兒,沒什麼功能,隻要是不費錢不操心就行了,對于蘇母而言,她也是這樣過來的,所以對女兒的态度,一直是可有可無,家裡根本不需要她多做什麼。
所以明玉看似很強,但是老大不小了,在感情上卻誰也不信任,對師父的信任也是建立在她足夠有能力的程度上,如果她有一天不行了,相信不用師父說,她自己也會主動離開的,生活中遇到一個暖男,但因為他擅做主張,倆人的感情也岌岌可危,家庭的壓抑造就了她冷漠的情感,别人主動對她好,她才能張開懷抱,比如幾歲的小侄女,主動喊她姑姑,主動去拉她的手,她才會情感輸出。
所以父母和子女相處,就出現了一種怪想,父母需要孩子的哪個功能,孩子就拼命展示這個功能,以求得父母的垂愛,這仿佛變成了一場交易,父母不再一碗水端平,他開始給孩子劃分标簽,這個孩子以後要孝順我,這個孩子會讨我歡心,這個孩子能給我足夠的面子,讓我臉上有光,當父母為了索取而疼愛孩子,父母的愛就開始變了,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在下一代的下一代身上出現,變成了遺傳,而父母和孩子,卻都不自知。
您覺得父母偏心的本質是什麼呢?現在偏心的父母還多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