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秦朝的繼承者是漢朝,因此很多人将“秦漢”合稱為中華第一帝國。然而誰又知道,在秦漢之間,實際還隐藏着一個神秘的王朝,那就是“楚朝”。這個王朝曾是天下的共主,還摧垮了暴秦,而它的統治者曾隻是一個放羊娃。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舊六國地區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關東地區陷入一片戰火之中。其中,尤以楚地的起義最為激烈,項梁叔侄、劉邦、呂臣等人紛紛殺死了本地的秦朝官吏,建立了形形色色的楚政權。
由于各支“楚軍”互不統屬,因此很容易為秦軍各個擊破。其中,最先舉義的陳勝已經被秦軍擊敗了。為了拯救反秦大局,大謀士範增找到了盤踞會稽的項梁、項羽,并向他們獻出一計。
範增說,陳勝起義之所以在一開始能成功,是因為楚人對秦人的恨意非常強烈,因此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然而陳勝坐大後,卻選擇自立為楚王,而不去找正統的楚王之後。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他這麼做自然得不到廣大楚人的支持。因此範增建議,項梁應立即找一位正統的楚王後裔,用以号令楚地群雄。
于是,項梁依計而行,在民間找到一位名叫熊心的放羊娃。此人是楚懷王的孫子,楚國滅亡時,幼小的他流落到民間,靠給人放羊為生。項梁之所以選擇他,有兩種考慮。
其一,在曆史上,楚懷王是昏君的代名詞。然而在楚人心中,他卻是一位胸懷百姓的仁主。況且,楚懷王受了秦人的欺騙,在武關遭到綁架。面對架在脖子上的利刃,楚懷王仍嚴詞拒絕了秦人要求其割地的威脅,是個真漢子。楚懷王囚死于秦國後,聽到消息的楚人就沒有不落淚的。
因此立熊心為王,順應了楚國百姓的心。
第二點考慮,那就是項梁、項羽的私心了。熊心是個孤兒,無依無靠,也便于控制,是項梁叔侄最完美的傀儡。就這樣,放羊娃熊心一躍成為楚國最高的主宰。為了紀念他的爺爺,熊心也被旁人稱為楚懷王。
聽說項梁扶植了正統楚王,各路楚國起義軍紛紛來歸附,其中就包括劉邦。随後,項梁、項羽、劉邦等人屢次進攻秦軍,幾乎每戰必勝。
然而項梁因勝而驕,結果在定陶被章邯擊殺,楚軍精銳喪盡,新生的楚國陷于危機之中。就在這危急存亡的關頭,原本作為傀儡的楚懷王卻表現出一種天生的領導氣質,他很快安撫了人心,成為楚國真正的君主。連此前控制他的項羽,也不得不在他面前俯首稱臣。
此後,楚懷王又下了一道極具魄力的命令,他命令楚國全軍并出,矢志滅秦。他兵分兩路。其中一條由上将軍宋義、次将項羽帶領,率兵2萬北上援救被章邯、王離圍困的巨鹿;另一路,由劉邦率領,從彭城出發,一路西行滅亡秦朝。為了激勵屬下,楚懷王還下令:“誰能首先攻入鹹陽,就讓誰當王”。
最終,楚懷王的軍事冒險收獲了奇效。在巨鹿方向,項羽硬撼秦軍主力50萬,奠定反秦戰争的基礎;在劉邦方向,他率領偏師一路上避實就虛,最終從武關攻入關中,在藍田之戰擊潰秦軍最後的力量,實現了滅秦的偉業!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強盛了200多年,卻最終被一年輕放羊娃以一種搏命的姿态打倒。楚人曾備受秦人欺淩,而楚懷王卻繼承了先輩遺志,實現了“亡秦必楚”的谶言。
秦朝滅亡後,楚懷王被諸侯們共尊為帝,是為義帝,而西楚霸王和漢王劉邦等人均為其臣子,雖然是名義上。
然而在巨鹿之戰後,功高蓋世的項羽卻架空了義帝熊心。項羽攻入函谷關時,曾想讓熊心封他為王,然而缺兵少将的熊心卻回答:“如約”。既然劉邦先入鹹陽,自然應由劉邦被封為王。以此為契機,項羽和義帝的關系急劇惡化,最終為熊心釀成了殺身大禍。
漢元年(公元前205年),項羽将熊心流放于今天的湖南地區。在路上,項羽指使英布截殺熊心于江中,以熊心為共主的短暫王朝就此滅亡。聽說熊心死亡後,劉邦立即以項羽“弑君背主”為名,糾集天下諸侯向項羽問罪,楚漢戰争就此打響。
事實上,在秦朝和漢朝之間,存在着一個“楚朝”。由于國祚太短,因此經常被人忽略。而漢朝為宣揚自己正統性,也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義帝熊心,甚至連司馬遷都沒有專門為他立傳。到如今,這個王朝已經被遺忘了2000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