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知”是相聲圈的一個術語,是指拜師的儀式,意思是擺出來讓大夥知道。從這個解釋上就可以知道擺知有強烈的告知功能。相聲圈的擺知究竟有什麼意義?目的是告訴同行,這個人以後跟我混。
這樣的解釋也許有些簡單粗暴,但其實還就是這麼回事。相聲圈是一個相聲演員群體的集合,在這個集合中有相互抱團取暖的情況,但更多是同行相欺,互相争奪資源的現象。
相聲圈裡的争奪資源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市場資源的争奪,一種是人才的争奪。市場資源的争奪是好理解的,誰在哪個地方說相聲,誰都占據某個地方市場的主導,這個是很重要的。在解放前,相聲圈是有些幫會味道的,有那種占山為王的感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山頭,是不允許别人随意侵入的。
既然有幫會的味道,既然占山為王,就要不僅要有山頭,還要有人。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争奪人,有人才能讓自己的勢力更加穩固。而這種人一般都是通過師徒這種特殊關系而帶入團隊之中的。隻是師徒兩人看順眼還不行,還需要有“引保薦”,還需要通過擺知儀式讓全相聲圈的人都知道。
所以相聲圈确實就是個江湖,相聲演員也确實就是江湖兒女。“引保薦”不僅是為了讓進入的人有個背景擔保,更是讓其他門派的人了解收徒的過程,知道了這個徒弟和師父的關系,所以也是起到告知的作用。
“擺知”就更是如此,就是通過儀式告知大家,告知的不僅是收徒了,不僅是師徒關系;更是讓所有同行知道,我收徒了,這個徒弟就是我的人了,他以後跟我混,不要拉攏他,他和你們沒有任何關系,他屬于我。
找市場是盤踞山頭,收徒弟就是招兵買馬。有再好的山頭沒有人也不可能長久占據。而這個人最好的就是徒弟,師徒關系通過一套非常嚴謹的規矩,确保了關系的穩定性。有了穩定的關系,才能确保齊心合力,共同打天下。
這就是相聲的江湖,也是在那個年代殘酷生存環境下形成的物競天擇的選擇。解放後很多有識之士開始對相聲的很多問題進行了改革,以侯寶林先生為首的相聲改革小組做了大量工作。對相聲内容和形式的很多方面都進行了改善,其中也包括對傳統師承制度的重新定義。
後來像馬季這樣更年輕一輩的相聲演員非常反對傳統相聲的師承關系,認為都是糟粕。他們提出由師生制度替代師徒制度。由原來的師父和徒弟轉變成老師和學生。這樣就把相聲的傳承更多放在業務的教授上,而把原來師承中的師徒關系做了摒棄。
馬季在生前一直讓姜昆等自己的徒弟叫自己老師而不是師父。他和他們也都一直維持着同事的關系,讓自己的兒子馬東一直都喊姜昆等人叔叔,這種稱呼一直到馬季離開人世後才得以改口叫哥哥。
既然摒棄了師徒關系的大部分内容,“擺知”自然也是在此之中的,所以在那段時間,幾乎沒有了收徒弟的擺知儀式,取而代之的是相聲團體裡面舉行的内部拜師儀式 。這種儀式很簡單,沒有“引保薦”,也沒有喝酒吃席,也不會把大部分同行都請過來,總之沒有了真正“擺知”儀式的宣告作用。
後來相聲迎來了一個很大的低谷,低到到沒有人看相聲,說相聲的人才也在斷檔,感覺相聲的整體行業是有今天沒有明天的。幸好後來出現了一批像德雲社這樣的民間相聲團體,他們給相聲帶來的新鮮的活力,讓很多年輕人喜歡上了相聲。
随着這些團體的興起,一些傳統相聲段子得到了整理和傳承,一些相聲圈的老規矩也開始再次被很多人推崇。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相聲的師承關系。傳統的師徒制度,相聲界的輩分再次受到重視,随之而來的就是隆重的擺知儀式。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都是把雙刃劍,相聲的傳統師承制度和馬季等演員推崇的師生關系也都是如此。師徒制度确實存在着江湖氣息,也确實存在着拜師就是為了輩分和師承,至于是否能學到真本事,好像徒弟和師父都不是太關心。
而師生制度确實是沒有了師徒關系中的那些糟粕,但是也存在着教學方法是否真的能适應相聲這樣傳統藝術的要求的問題。
存在就有道理,無論是傳統的師徒關系還是馬季推崇的師生制度,都各自有利有弊。相聲的發展不僅需要有好的作品和演員,更需要一個好的,而且是不斷進步的一系列方法和過程。所以這就需要相聲從業者能夠結合多種方法的優點,去粗取精,不斷創新和調整。隻要這樣,相聲這門大衆喜愛的藝術,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才能給廣大相聲愛好者帶來更多的歡笑。
歡迎關注江丞相聲視界,相聲的世界裡不是沒有悲傷和艱難,但是相聲傳遞的永遠都是快樂和輕松。這就是相聲的格局和哲學,也是每個人獲得幸福人生需要具備的格局和哲學。
今日話題:您認為相聲拜師的擺知儀式是否是糟粕?是否還需要傳承下去?我們一起傾聽,一起分享。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