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蓮是新疆的著名特産,生于高山雪線附近的岩縫、石壁和冰碛礫石灘中。種子在0℃發芽、3-5℃生長.幼苗能夠抵禦-21℃的低溫、15- 25℃生長旺盛,以天山所産最多,質亦最佳。可作藥用、也有一定的觀賞價值。1906年中國已将天山雪蓮列為二級保護植物。下圖是天山自然帶譜垂直分布圖,據此完成下列題。
|
- 影響天山南北坡自然帶譜種類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 光照 B. 海拔 C. 風向 D. 坡度
2.天山雪蓮最可能的分布區在( )
A. 高山冰雪帶 B. 高山草甸帶 C. 雲杉林帶 D. 山地草甸草原帶
3.天山雪蓮人工已栽培成功,人工創造的生長環境氣候和土壤的突出特點應該是( )
A. 冷濕 B. 冷幹 C. 暖濕 D. 暖幹
火地島是南美洲最大的島嶼,西部和南部山地為安第斯山脈餘脈。東部和北部為平緩低地,覆蓋第四紀冰川沉積和火山灰礫,多湖泊和沼澤濕地,島上雪線高度僅500~800米,有很多樹木,樹冠形狀奇特,當地稱作“醉漢樹”,圖示為火地島及其周邊區域圖。據此回答下列題。
|
4.關于圖示島嶼的叙述,正确的有①西部沿岸暖流增濕,東部沿岸寒流減濕②山脈大緻呈南北向,山脈阻擋,形成西部多雨區和東部雨影區③島上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④地處太平洋闆塊與美洲闆塊碰撞擠壓處,多火山地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5.火地島上雪線高度僅500~800米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 緯度 B. 海拔 C. 海陸位置 D. 地形
.據圖推測“醉漢樹”的樹冠朝向
A. 西北 B. 西南 C. 東南 D. 東北
江蘇中部的鹽城沿海一帶是我國海相沉積地貌發育最特殊、潮灘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灘塗上廣泛發育的潮溝,像是一排生長在金黃地平線上的樹林,有“潮汐森林”之稱。其中南部的條子泥因其港汊形似條狀而得名,其面積廣闊,坡度平緩,潮差大、潮流強,潮水中含沙量大,形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濕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态系統之一,也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區域。圖1示意鹽城濱海濕地(圍墾區)潮溝分布變化,圖2示意條子泥位置與潮灘形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
7.關于圖1中“潮汐樹”和“潮汐森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潮汐樹”樹杈向陸,根部向海 B. “潮汐森林”整體沿海岸線分布C. “潮汐樹”主溝與海岸線大緻垂直 D. “潮汐樹”的形成主要因漲潮沖刷
8.圖1中“潮汐森林”萎縮的原因是( )
①大規模圍墾
②互花米草入侵
③潮汐作用減弱
④河流挾帶泥沙減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條子泥濕地成為東亞一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關鍵區域的原因有( )
①位置适中,面積廣闊
②食物來源充足
③互花米草茂密
④“潮汐森林”發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過了臨界水位和強烈的自然蒸發作用,使得含有鹽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細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鹽分滞留在土壤表層。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綠色覆蓋密度的增加),土壤表層的可溶性鹽分逐漸減小。下圖為“甘肅秦王川地區不同綠色覆蓋下土壤鹽分垂直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
10.4~7月間,該地表層土壤鹽分的變化主要是由于
A. 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吸收鹽分多 B. 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鹽分上升C. 大氣降水多,淋溶作用強 D. 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
11.若該地單一種植春小麥,春小麥收獲後(7月底),導緻該地土壤表層鹽分變化的主要氣候原因是
A. 光照強 B. 溫差大 C. 天氣炎熱 D. 多大風天氣
12.若該地采取春小麥/毛苕子(牧草)套種的種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 增加綠色覆蓋密度,防風固沙 B. 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C. 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發展多種經營 D. 延長綠色覆蓋時間,減輕地表土鹽堿化
下圖為我國三江源地區某區域植被面積、植被退化面積、植被退化率随距離居民點遠近的變化情況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題。
|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距居民點16~24km處,植被退化面積最大B. 距離居民點越遠,植被退化率越低C. 植被退化面積随與居民點距離增加而減少D. 植被退化面積與植被退化率呈正相關
14.距離居民點40~48km處,植被面積小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環境差 B. 過度墾殖 C. 工程建設 D. 過度放牧
15.近年來,三江源地區生态環境有所改善,其原因不包括
A. 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凍土融水增加 B. 實施生态移民,減少人類活動幹擾C. 恢複自然植被,涵養水源能力提高 D. 調整耕作制度,提高耕地複種指數
位于東南亞赤道地區的蘇門答臘島分布有大面積泥炭沼澤森林,由于土壤長期浸水,落葉和朽木無法完全分解,逐漸形成厚厚的泥炭層。近年來,當地居民抽幹泥炭沼澤,焚燒林地,以便擴大油棕的種植面積。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飼料加工)産量的同時,也增加了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據此完成下列題。
16.蘇門答臘島沿海地區泥炭沼澤森林被開發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
A. 氣候溫和濕潤 B. 地形平坦開闊 C. 土壤水分充足 D. 光照充足
17.泥炭沼澤森林轉變為油棕林将增加當地的( )
A. 年均降水量 B. 太陽輻射量 C. 地表下滲量 D. 氣溫日較差
18.泥炭沼澤森林轉變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 )
A. 森林蒸騰耗水量顯著增加 B. 棕榈油大量轉化為溫室氣體C. 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加快 D. 林場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麥蓋提縣位于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西部地區,氣候極度幹旱,年平均降水量為42.3毫米,平均蒸發量2349毫米。在麥蓋提分布着美麗的沙漠千島湖-刀郎千島湖。該沙漠千島湖即使在流經的葉爾羌河及周邊濕地幹涸、鹽堿化的情況下也同樣波光粼粼。湖中布滿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島嶼,土質粘稠,水域面積廣闊,水草茂盛。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
19.沙漠千島湖湖水的主要補給水源是()
A. 葉爾羌河河水補給 B. 冬季季節性積雪補給C. 山地降水 D. 地下水
20.沙漠千島湖在周邊地區幹涸時也同樣水量豐富的原因是()
A. 沙漠千島湖更靠近葉爾羌河,補給較多B. 沙漠千島湖較周邊地區地勢低C. 沙漠千島湖地區植被茂密,水源涵養作用強D. 沙漠千島湖受塔克拉瑪幹沙漠侵蝕影響小
21.沙漠千島湖地區土質粘稠對水量的影響作用主要體現在()
A. 提供養分,供給植被生長 B. 阻隔湖水下滲C. 粘稠土壤吸水性強,減少水分蒸發 D. 粘稠土壤阻滞水體流動,減緩地表徑流
雙峰林場位于張廣才嶺東南坡海拔1200米處,北高南低。這裡雪期長達7個月,每年冬季,蓬松的新雪在屋頂和物品上堆積,形成了深達2米的積雪,景觀奇特,被稱為“中國第一雪鄉”。下圖示意“雙峰林場位置及冬季雪景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
22.林場積雪深厚的主要原因有
①位于山地背風坡,風速小
②位于冬季迎風坡,多地形雨
③緯度高,冬季氣溫低
④靠近河流,水汽充足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23.近年來,人們發現雙峰林場北部的房屋積雪比之前薄,原因可能是
A. 蒙古高壓變弱 B. 全球氣候變暖 C. 大氣污染加劇 D. 周邊森林破壞
亞馬遜雨林南部地區每年7、8月多火災,其餘時間少。2019年8月15日至22日,圖中甲區域火災發生的數量和面積都比8月15日前大幅度增加,且從公路線向兩側擴散。據此完成下列題。
|
24.一年中多數月份,亞馬遜雨林火災發生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氣候潮濕 B. 植被常綠 C. 河網密布 D. 雷雨天氣少
25.與2019年8月15日以前相比,導緻8月15日至22日圖甲區域火災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 節日燃放煙花 B. 從事農事活動 C. 雷電天氣多發 D. 氣候異常幹旱
26.該地區森林大火對生态環境短期内的影響表現為( )
A. 土壤肥力下降 B. 河流徑流量減小 C. 降水明顯增加 D. 物種多樣性減少
最新研究發現,鳥糞可以影響北極氣溫變化。每年遷徙至北極地區的鳥類産生的鳥糞被微生物分解後,會釋放約4萬公噸的氨,氨與海水浪花噴灑出的硫酸鹽及水分子混合後,形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顆粒。這些塵埃顆粒物不僅集中在鳥群附近,在整個北極均有分布。左下圖示意大氣受熱過程,右下圖示意北極地區海鳥。據此完成下列題。
|
27.鳥糞對北極地區氣溫的影響及其原理是
A. 降低,①增強 B. 降低,②增強 C. 升高,③增強 D. 升高,④增強
28.北極氣溫的這種變化,可能導緻該地區
A. 晝夜溫差變大 B. 海冰加速融化 C. 海水蒸發加劇 D. 極地東風加強
29.該影響最明顯的季節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農田覆蓋技術是适合我國國情的一個農業增産增收之法,是我國發展節水農業,促進水資源持續利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一項根本性措施,下圖為我國黃土高原某丘陵溝壑區山地棗林不同覆蓋技術比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
30.黃土高原地區棗林實施覆蓋技術可以( )
A. 延長生長期,提高土壤濕度 B. 節約灌溉用水,減輕水土流失C. 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 D. 促進地表水分下滲,保持土壤墒情
31.與棗林地區其他覆蓋技術相比,稭稈覆蓋技術的主要優勢是( )
A. 成本低廉,經濟效益較高 B. 抑制雜草,減輕雜草危害C. 病蟲害少,增産效果顯著 D. 抗風抗旱,地區适應性強
32.該地棗林使用覆蓋技術産生的不利影響主要是( )
A. 改變棗林内與棗林外裸地間風速風向 B. 降低棗林葉面光合作用效率C. 阻礙棗林地對太陽輻射熱量的吸收 D. 減少棗林根系蟲害和細菌滋生繁殖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C、B、A
【解析】
【試題解析】 1. 【分析】 本題考查影響天山南北坡自然帶譜種類差異的主導因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及其應用。 【解答】 圖中顯示天山北坡有森林帶分布,自然帶譜較南坡複雜,說明北坡水分條件較南坡優越;北坡地處潮濕西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所以影響天山南北坡自然帶譜種類差異的主導因素是風向。所以 C 正确, ABD 錯誤。 故選 C 。 2. 【分析】 本題考查天山雪蓮的分布地區,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天山雪蓮生長條件和山地垂直帶譜的相關知識。 【解答】 因為雪蓮生于高山雪線附近的岩縫、石壁和冰碛礫石灘中,而雪線以上常年冰雪覆蓋,溫度在 0 ℃以下,雪蓮難以生長,所以是生長于雪線下方的高山草甸帶, B 對, ACD 錯。 故選 B 。 3.
【分析】 本題考查天山雪蓮的生長環境。旨在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天山雪蓮的生長環境及其對自然條件的要求。 【解答】 因為雪蓮生于高山雪線附近的岩縫、石壁和冰碛礫石灘中,所以氣溫低,并且有冰川融水滲入,土壤較為潮濕,故其生長環境是冷濕, A 對, BCD 錯。 故選 A 。
4~6.【答案】B、A、C
【解析】
4.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有關火地島及周邊區域的自然環境、洋流的分布規律、地質作用與地貌的形成等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文字材料和圖中獲取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 根據火地島的位置,其西岸受寒流的影響降溫減濕,東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①錯誤;由材料可知,火地島西部、南部為安第斯山脈餘脈,其走向為南北走向,該島嶼緯度在 53°S 附近,地處西風帶,山脈西部為西風迎風坡,降水較多,東部為背風坡,降水少,為雨影區,②正确;結合材料,該島嶼覆蓋第四紀冰川沉積且海岸線曲折,所以該島多受冰川作用,③正确;根據闆塊分布,火地島位于南極洲闆塊和美洲闆塊的交界處,④錯誤。故 B 正确, ACD 錯誤。 故選 B 。 5.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雪線高低的影響因素,旨在考查學生對雪線及影響因素的相關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有降水和氣溫,氣溫越低,降水越多,雪線越低。影響一個地區整體雪線高度的因素是氣溫。 【解答】 從圖中可知,火地島位于 52°S 到 56°S 之間,緯度高,氣溫低,導緻其雪線整體較低, A 項正确;海拔高度、海陸位置和地形對某一地區整體雪線高度影響較小, B 、 C 、 D 項錯誤。 故選 A 。 6.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氣壓帶、風帶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根據圖示區域的緯度位置判斷出對應的風帶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 由材料可知,該島地處西風帶,盛行西北風且風力強勁,迎風面樹枝易受損傷,背風面樹枝正常生長,所以其樹冠朝向背風面東南方向,故 C 正确。 故選 C 。
7~9.【答案】D、A、C
【解析】 7. 在落潮時灘面水流在向地勢較低處彙集的過程中,沖刷出一道道潮溝,越靠近海面彙集的水量越多,侵蝕能力越強,沖出的潮溝越寬越深,形成樹根,所以“潮汐樹”的樹杈向陸,根部向海,其主溝大緻與海岸線垂直;落潮時水的流速大,侵蝕能力更強,“潮汐森林”受潮水在落潮的過程中沖刷而形成,整體沿海岸線分布,所以“潮汐樹”的形成主要是因落潮沖刷。 A 、 B 、 C 選項均正确,不符合題意, D 選項錯誤,符合題意,故選 D 。 8. 讀圖可知,該區域有大面積的圍墾區域以及互花米草泛濫區,受大規模圍墾以及互花米草入侵的影響,圖中“潮汐森林”逐漸萎縮,①②正确;潮汐作用主要受引潮力的影響,潮汐作用并不會減弱,③錯;河流挾帶泥沙減少,更有利于潮水的入侵,不會導緻“潮汐森林”萎縮,④錯。故選 A 。 9. 條子泥濕地位于江蘇省,大緻地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中段位置,位置适中,面積廣闊。且該地坡度平緩,潮差大,潮水中含沙量大,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濕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态系統之一,其“潮汐森林”發育,食物來源充足,有利于候鳥在遷徙過程中的栖息與覓食,①②④正确;互花米草屬于入侵植被,如果該地互花米草茂密,可能會使生物多樣性減少,候鳥的食物來源減少,③錯,故選 C 。
10~12.【答案】B、C、D
【解析】
10. 【分析】 本題考查表層土壤鹽分變化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學生熟練掌握表層土壤鹽分變化的原因。 【解答】 圖中可以看出 4 ~ 7 月間,該地表層土壤鹽分變小,地上生物根系不吸收鹽分, A 錯; 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鹽分上升, B 對;甘肅降水量較少,淋溶作用不強, C 錯;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容易導緻鹽分增加, D 錯。 故選 B 。 11. 【分析】 本題考查導緻該地土地表層鹽分變化的主要氣候原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學生熟練掌握表層土壤鹽分變化的原因。 【解答】 7 月底春小麥收獲後,小麥遮陰作用消失,土壤裸露,而此時氣溫較高,蒸發強烈,土壤返鹽,即表層鹽度增加很大,故 C 符合題意, ABD 不符合題意。 故選 C 。 12. 【分析】 本題考查春小麥/毛苕子(牧草)套種種植模式的生态效益,旨在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學生熟練掌握春小麥/毛苕子(牧草)套種種植模式的生态效益。 【解答】 根據題幹“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綠色覆蓋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層的可溶性鹽分逐漸減小。”可知,若該地采取春小麥/毛苕子(牧草)套種的種植模式,增加綠色覆蓋密度,延長綠色覆蓋時間,減輕蒸發量,減輕表土鹽堿化,而不是防風固沙 ,也不是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 AB 錯, D 對; 可以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發展多種經營 ,是提高經濟效益,不是生态效益, C 錯。 故選 D 。
13~15.【答案】C、A、D
【解析】
13. 【分析】 本題考查區域植被面積、植被退化面積、植被退化率随距離居民點遠近的變化情況,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讀圖分析提取關鍵信息。 【解答】 A. 距居民點 16 ~ 24km 處,植被退化率最高,但是面積不是最大的, A 錯誤。 B. 距離居民點越遠,植被退化率先升高後降低, B 錯誤。 C. 植被退化面積随與居民點距離增加而減少, C 正确。 D. 植被退化面積與植被退化率有關,但還受區域面積的影響, D 錯誤。 故選 C 。 14. 【分析】 本題考查距離居民點 40 ~ 48km 處,植被面積小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熟練掌握影響植被面積的因素。 【解答】 根據材料可知,該地區為我國三江源地,位于我國青海省南部,由于海拔高,氣溫低,自然環境差,植被稀疏,導緻植被面積小, A 正确, BCD 錯誤。 故選 A 。 15. 【分析】 本題考查三江源地區生态環境有所改善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熟練掌握三江源地區生态環境有所改善的原因。 【解答】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凍土融水增加,實施生态移民,減少人類活動幹擾,恢複自然植被,涵養水源能力提高,導緻三江源地區生态環境有所改善, ABC 不符合題意;當地海拔較高,氣溫較低,不适宜發展耕作業,三江源地區生态環境有所改善與耕地關系不大, D 符合題意。 故選 D 。
16~18.【答案】B、D、C
【解析】
16. 【分析】 本題考查油棕林種植的區位因素。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油棕林種植的自然區位條件為:地形、氣候、土壤。 【解答】 蘇門答臘島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故 A 錯誤;蘇門答臘到沿海地區地形平坦開闊,利于開發改造降低成本,故 B 正确;種植油棕林需要排幹水分,故這不是種植的有利條件,故 C 錯誤;該地區終年高溫多雨,陰雨天氣多,光照條件較差,故 D 錯誤。 故選 B 。 17. 【分析】 本題考查植被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本題的關鍵點在于分析地表性質改變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 【解答】 由泥炭沼澤森林轉變為油棕林,當地地表植被覆蓋率下降,空氣濕度減小,降水減少;地表徑流速度加快,地表下滲量減少;地表性質的變化不會影響太陽輻射量;植被覆蓋率下降,調節氣溫能力下降,氣溫日較差變大。故 ABC 錯誤, D 正确。 故選 D 。 18. 【分析】 本題考查植被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影響。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本題的關鍵點在于理解森林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解答】 森林蒸騰耗水量的增加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沒有影響,故 A 錯誤;棕榈油的用途不是用于焚燒,故不會大量轉化為溫室氣體,故 B 錯誤;地表植被變化之後,土壤暴露于空氣之中,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故 C 正确;林場是通過直接焚燒林地來擴大種植面積,所以不會使用大量化石能源,故 D 錯誤。 故選 C 。
19~21.【答案】D、B、B
【解析】
【試題解析】 19.
【分析】 本題考查河流的補給類型,旨在考查學生讀圖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準确獲取材料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 根據圖文信息可知,“該沙漠千島湖即使在流經的葉爾羌河及周邊濕地幹涸、鹽堿化的情況下也同樣波光粼粼。”這說明該湖泊的補給穩定而可靠,是地下水補給的體現, AC 錯, D 對;我國西北地區冬季寒冷,積雪不易融化, B 錯。 故選 D 。
20.
【分析】 本題考查沙漠千島湖水量豐富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讀圖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水體的補給形式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 通過上題分析,沙漠千島湖的補給主要來源于地下水, A 錯;沙漠千島湖在周邊地區幹涸時也同樣水量豐富是因為沙漠千島湖較周邊地區地勢低,周邊的水體可以順地勢補給湖泊, B 對;沙漠千島湖水草茂盛,但由于氣候幹旱,植被稀少, C 錯。 故選 B 。
21.
【分析】 本題考查沙漠千島湖地區土質粘稠對水量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讀圖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 沙漠千島湖地區土質粘稠可以阻隔湖水下滲,使得水量可以保持, B 對; A 選項不是對水量的影響;粘稠土壤隔水性強, C 錯;湖泊中的粘稠土壤阻滞水體流動,但對地表徑流無影響。 故選 B 。
22~23.【答案】A、D
【解析】
22. 【分析】 本題考查林場積雪深厚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解答】 冬季盛行西北風,雙峰林場位于張廣才嶺東南坡,位于山地背風坡,風速小,有利于積雪;緯度高,冬季氣溫低,積雪不易融化,①③對; 冬季風寒冷幹燥,降水少,②錯;位于背風坡,水汽影響小,④錯。綜上所述, A 對, BCD 錯。 故選 A 。 23.
【分析】 本題考查雙峰林場北部的房屋積雪比之前薄的可能原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解答】 蒙古高壓變弱,風力減少,積雪增厚;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僅影響北部的房屋積雪;大氣污染對積雪影響小;周邊森林破壞,風力增大,将積雪吹掉,積雪變薄。故 D 正确, ABC 錯誤。 故選 D 。
24~26.【答案】A、B、D
【解析】
24. 【分析】 本題考查亞馬遜雨林火災發生較少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熟練掌握亞馬孫雨林氣候特點。 【解答】 根據圖中地理位置信息判斷,雨林地區主要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降水豐富,空氣濕度大,不易發生火災, A 選項正确。雨林地區對流旺盛,雷雨天氣多發, BCD 錯誤。 25. 【分析】 本題考查導緻 8 月 15 日至 22 日圖甲區域火災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熟練掌握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解答】 材料顯示 8 月 15 — 22 日火災較之前大幅增加,并沿公路線向兩側擴散,結合該區域的熱帶雨林氣候的基本特征可知,火災應随時間變化具有随機分布特點,自然原因導緻火災的可能性小,因此排除氣候誘因,考慮人類活動幹擾。因為亞馬遜人口數量的增加,農業生産以遷移農業為主,為提高土壤肥力,耕種前期需要燒荒,且公路作為人類進行各類活動的載體,沿公路向周邊人類活動逐漸遞減, B 選項最合理, ACD 錯誤。 故選 B 。 26.
【分析】 本題考查森林大火對生态環境短期内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熟練掌握自然環境整體性。 【解答】 森林大火可将植被儲存的部分養分還歸土壤,提高土地肥力,排除 A 。火災發生後植被減少,植被削減徑流能力下降,河流徑流在豐水期增加,排除 B 。亞馬遜森林面積廣闊,火災導緻的森林破壞會對局地溫度造成影響,但不會使降水明顯增加,會導緻物種多樣性減少, D 選項正确, ABC 錯誤。 故選 D 。
27~29.【答案】A、D、B
【解析】
27. 【分析】 本題考查鳥糞對北極地區氣溫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解讀圖形信息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掌握大氣受熱過程原理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 據題幹提供的信息“鳥糞可以拯救北極氣候。每年遷徙至北極地區的鳥類産生的鳥糞被微生物分解後,會釋放約 4 萬公噸的氨,氨與海水浪花噴灑出的硫酸鹽及水分子混合後,形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顆粒”。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顆粒增多可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即①增強;地面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少,造成③減弱,氣溫降低;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顆粒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即④增強,②減弱。故 BCD 錯誤, A 正确。 故選 A 。 28.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北極地區氣溫的變化帶來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解讀圖形信息的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氣溫變化帶來的影響主要從降水量、蒸發量、氣溫的季節和日變化以及對全球大氣環流的影響等方面來考慮。 【解答】 A. 由題中可知,北極地區大氣中塵埃顆粒物增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大氣逆輻射增強,晝夜溫差減小,故 A 錯誤。 BC. 大氣塵埃顆粒物增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增強,地面輻射減弱,北極地區氣溫會降低,海冰融化減慢,海水蒸發減弱,故 BC 錯誤。 D. 北極地區氣溫降低,極地高壓增強,極地東風加強,故 D 正确。 故選 D 。 29. 【分析】 本題以北極地區海鳥鳥糞對北極地區氣溫的影響為背景,旨在考查學生獲取、解讀圖形信息的能力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大氣受熱過程季節變化特點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 據題幹材料和北極地區海鳥圖可知,夏半年大量海鳥遷徙至北極地區,大量鳥糞被微生物分解後産生塵埃顆粒更多;另外北極地區夏季有極晝現象,大氣中大量的塵埃顆粒對太陽輻射影響最明顯;冬季北極地區有極夜現象,大氣中大量的塵埃顆粒對太陽輻射影響最不明顯;春、秋季節沒有夏季明顯。綜上所述,故 ACD 錯誤, B 正确。 故選 B 。
30~32.【答案】D、A、C
【解析】
30. 【分析】 本題考查黃土高原地區棗林實施覆蓋技術的作用,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農業的區位因素。 【解答】 黃土高原地處我國半濕潤、半幹旱和幹旱氣候區,降水較少,且季節變化較大,冬春季節幹旱嚴重,是棗林的休眠期,同時也是棗林土壤水分損失的重要時期,棗樹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根系紮入土壤很深,因此為了保持土壤水分,可實施棗林覆蓋技術,促進休眠期棗林土壤水分向深層下滲、運移,從而保持土壤墒情。 D 正确, ABC 錯誤。 故選 D 。 31. 【分析】 本題考查覆蓋技術的特點,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稭稈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經濟效益較高。 【解答】 圖中所示的三種覆蓋措施中,除了石子覆蓋外,稭稈和地膜覆蓋的抗風性都比較差,因此 D 錯誤;三種措施都可以抑制雜草和減少病蟲害,但稭稈覆蓋可以就地取材,成本更低,可以減少果農的投資成本,經濟效益較高,因此 A 正确, B 、 C 錯誤。 32. 【分析】 本題考查覆蓋技術的不利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掌握覆蓋物的存在會阻礙對太陽輻射的吸收。 【解答】 棗林采用稭稈、地膜、石子覆蓋于土壤表層,阻礙了棗林地對太陽輻射熱量的有效吸收與傳導,導緻土壤升溫較慢, C 正确;覆蓋技術會改變林區内外間的風速大小,但對風向影響很小,因此 A 錯誤;覆蓋技術也阻礙了土壤與大氣之間的水、氣、熱的交換速度,這種影響主要集中在作物根部,不會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因此 B 錯誤;同時,覆蓋技術會加劇棗林根系蟲害和細菌滋生繁殖,因此 D 錯誤。 故選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