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通透的蠶房、恒溫控濕系統、智能化軌道給桑、自動上蔟架……6月9日上午,走進特庸鎮王村村的智能蠶房内,映入眼簾的智能化養蠶設備,令人眼花缭亂。蠶農正熟練地操作着機器,仔細查看蠶寶寶“上山”情況。
作為全國有名的優質蠶繭生産基地,特庸鎮的養蠶曆史要追溯1962年。王村的村史館中記載:“那年青春一隊的王風明從外地購回1000多株‘湖桑32号’品種,栽植了1.2畝地”,從1962年發展至今,全鎮養蠶農戶超過8000戶,占全縣養蠶總戶數的70%,蠶桑已成為全鎮的支柱型産業,王村村更是被譽為“華夏蠶桑第一村”。
蠶農乘坐滑輪機給蠶喂食桑葉
“我隻要打開這個機器開關,便可以前進後退,順利地給蠶喂食桑葉!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前後跑幾趟!”智能蠶房内,碼頭村4組村民江月東邊向我們介紹,邊操作起機器。與蠶房頂部懸挂着的電動方格蔟“遙遙相對”,在離地面大約三四十厘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個長長的滑輪機,隻要按下開關便可前後移動。
“蠶熟一時,麥熟一晌。”如今正是春蠶“上山”結繭的關鍵期。此刻,整整齊齊的方格蔟上無數蠶寶寶已經順利“上山”。潔白肥碩的身軀正奮力地扭動着,吐出柔軟的絲來。從父輩就開始養蠶的江月東對蠶的習性了如指掌:“90%的熟蠶都可以通過這個智能化設備自己‘上山’。判斷蠶是否成熟,隻要把它拿到光線裡去照,看是不是透明。”指着已經挂簾的方格蔟,他表示,如今的智能蠶房省時省力,原先需要3個人養5張蠶種,現在一個人就可以全部搞定。
特庸鎮王村村智能蠶房
從傳統田園牧歌式的蠶桑模式到如今的智能化蠶房,特庸鎮始終在發展壯大蠶桑産業的道路上“一路馳騁”,為當地居民編織出充滿無限“桑機”的緻富夢。王村村的智能蠶房是特庸鎮與縣屬國有企業共同打造的示範項目,智能化的操作系統、省時省力的種養模式,吸引了不少鎮内養蠶大戶。“目前,全鎮20%的養蠶大戶都擁有這樣的智能蠶房。這樣養出的蠶成活率高,蠶繭質量也好!”該鎮農業農村局農藝師王連芳對智能蠶房贊不絕口。
春蠶自動“上山”結繭
談及今年春蠶的質量、産量和價格走勢,王連芳說:“全鎮現有桑園大約3.9萬畝,今年春蠶發種4.5萬張,預計産量能達到每張90斤。”說着她算起一筆賬,“如果預計蠶繭的價格是每公斤50多塊錢,蠶農桑園每畝産值能達到4000元。上半年全鎮蠶繭産量2025噸的話,預計蠶農的收益能達到1億多元!”
通訊員張偉 周蓉蓉
校對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