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鳥類種類繁多,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早上起來經常可以聽見各種鳥叫聲,而在這些鳥類中,最常見的莫過于喜鵲、麻雀、燕子、鴿子和斑鸠等等,幾乎在哪都可以看見。
其中的斑鸠被很多人誤認為是“野鴿子”,因為斑鸠和鴿子這兩種動物長得實在是太像了,不仔細分辨根本無法區分,那麼斑鸠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種呢?
對于斑鸠,許多人都認為它不會築巢,一方面是很少能夠見到斑鸠的巢穴,另一方面來源于“鸠占鵲巢”這個成語,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鸠占鵲巢”,此“鸠”非彼“鸠”。“鸠占鵲巢”已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從字面意思來說是鸠占了喜鵲的巢穴,常用來比喻強占别人的住處或産業,事實上,這是斑鸠“背了鍋”,此處的“鸠”并不是斑鸠,而是指杜鵑鳥。
杜鵑這種鳥非常的狡猾,它自己從來不築巢,總是選擇在其他體型較大的鳥巢中産卵,隻要巢穴的空間夠大,杜鵑就會有空間産下自己的卵。
借巢産卵,你以為杜鵑這招就夠省事了,但是更省事的還在後面,杜鵑鳥連卵孵化都是在鳥巢中由其他鳥類完成的,而且小杜鵑孵化時間短,領地意識比較強,會将人家鳥巢中本來的鳥卵給擠出鳥巢,一點都不手軟,因為喜鵲在鳥界是搭窩的一把好手,所以杜鵑經常把目光放在喜鵲窩上,這把操作猛如虎,還會斑鸠“頂罪”,杜鵑鳥可真是狡猾。
斑鸠是鴿科斑鸠屬,有好幾種,比較常見的有山斑鸠、火斑鸠、灰斑鸠、歐斑鸠和珠頸斑鸠這五種,以稻谷和幼蟲等為食,警覺性很高,一旦有風吹草動,立馬就會飛走。
在外貌上,斑鸠與鴿子很像,所以也被稱為“野鴿子”,但兩者的羽毛、體型完全不同,斑鸠的羽毛都是灰色或褐色,帶有條紋,而鴿子羽毛為黑色、白色和棕紅色,無條紋,體型上斑鸠比鴿子也要小一點,另外,斑鸠還有個非常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在其脖頸上有珍珠般大小的黑白斑點。
斑鸠會自己建巢。
斑鸠在我國各地都很常見,但一直以來,關于斑鸠都有個問題,那就是在人類視野中幾乎看不見斑鸠的巢穴,你看燕子、喜鵲等鳥類就喜歡巢築在屋檐下,或者是樹枝上,按理說,任何鳥類都應該有個自己的鳥巢,用來遮風擋雨、養育雛鳥,難道斑鸠不會自己築巢嗎?
事實上,斑鸠會自己築巢的,隻是它們很少會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築巢,通常會選擇在野外築巢,而且還是在高達10—20米的樹木上,一方面距離地面較高,防止蛇等地上動物傷害到幼鳥,另一方面隐蔽性也好,被人發現的概率較低,自然很少有人能看見斑鸠築巢。
但是近年來,由于野外林地減少等原因,斑鸠被迫隻能适應城市環境并與人類混住,而在城市内,斑鸠一般會選擇在高層居民的空調外機架或者窗台上築巢。
在築巢前,首先會由雄性斑鸠進行勘查,選擇好築巢地點,然後經過雌性斑鸠的同意後,雙方才會開始合作建巢,其中雄性斑鸠負責搬運材料,雌性斑鸠負責搭建,完美诠釋了“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但斑鸠的建巢技術卻是一言難盡,一眼望去,整個巢穴結構簡單,技術粗糙,簡陋至極,而斑鸠雛鳥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長大的。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築巢技術不咋地的斑鸠卻非常癡情,一生隻有一個伴侶,伴侶死去,還會殉情,好在繁殖能力夠強,這才避免了滅絕的風險。
野生斑鸠不要随意亂吃。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理念,而在我國早期的一些食譜和曆史記載中,也有過食用斑鸠的經曆,隻不過是出現在食物相對匮乏的時期,比如大旱時期,那麼斑鸠到底可以吃嗎?
斑鸠是我國野外較為常見的一種鳥類,一方面鳥類是雜食動物,幾乎什麼食物都吃,比如對人體有毒的重金屬等,這樣長時間積累在斑鸠體内,雖然對斑鸠本身無害,但經過普通的烹饪根本無法消除,最後通過人類食用進入人體,可能會對人體有害。
另一方面,斑鸠還是野生動物,生活環境複雜,體内會含有多種病原體、細菌等,比如蝙蝠,在自己體内雖然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進入人體内,可能就會引發出各種傳染病,危害人體健康。
另外,斑鸠還屬于野生動物中的“三有保護動物”,如果随意捕殺斑鸠,進行煲湯等烹饪,都會受到一定懲罰的,因此為了安全着想,最好還是不要食用斑鸠。
斑鸠雖然随處可見,但它在整個生物鍊中其實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如果因為它現在比較常見就去過度捕殺的話,一定會出現問題的,進而可能影響到整個生态環境,因此為了保護環境,不要随意獵捕或者殺害斑鸠,包括任何野生動物也是,要珍惜愛護動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