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當年的選擇,曾是蘇南行政區劃的最大變數之一。但命裡注定的是,無錫市當年的選擇,與蘇州地區、蘇州市當年的選擇,是高度一緻的,是毫無沖突的,是皆大歡喜的,因此也是省委省政府絲毫不必頭痛就确定了的。
“1983年,無錫不要張家港。”這是一些無錫網友喜歡說的話。這句話是對的,但隻說了一半!完整的說出來,應該是“1983年,無錫市在選擇了附郭縣無錫縣和必然選擇的江陰縣後,在隻能選3個縣的前提下,另一個名額選擇了宜興縣,沒選擇張家港(沙洲縣)”。
對于當年的無錫市來說,這是正确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宜興占據了太湖西岸,其面積、人口、經濟、文化、旅遊等任何方面,當年都遠遠勝過張家港,更何況,無錫市有極其濃厚的“太湖情結”,但并沒有太強的“長江情結”,沒有任何一個無錫市的領導人會腦袋發暈放棄宜興、選擇張家港。
無錫選擇了宜興後,無錫政區的形态雖然有點怪異,但是北達長江,南接浙江、安徽,同時,無錫與蘇州基本瓜分了太湖資源。這難道不是最佳選擇?唯一不如意的,是無錫搞不定常州的雪堰鎮,導緻無錫與宜興在陸地上有一段小間隔。但在現代交通設施下,将來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假設一下,當年無錫放棄宜興、選擇張家港,那會怎麼樣?蘇州的地盤、實力固然要小一些,但無錫的面積将從4606平方公裡縮小到3606平方公裡。而且,無錫将不再與鄰省交界,成為一片“圓潤的”、“内化的”區域。常州則将獲得宜興,由于武進、宜興有類似無錫、江陰的交通關系,将很有利于常州市的經濟整合、協調發展。對無錫最最不利的是,太湖東岸由蘇州把控,太湖西岸由常州把控,無錫的發展空間能有多大?太湖旅遊方面,常州與宜興将可聯手,就算仍是不如無錫太湖,局面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港口方面,蘇州開發常熟港、太倉港的進程也将大大提前,張家港的吞吐量未必能一枝獨秀。
無錫當年的選擇,固然大大有利于蘇州,但對無錫自身,也從來都是正确的。有些網友不知道選了張家港就不能要宜興,所以“很惋惜”無錫當年沒要張家港。但綜合分析的話,無錫當年真要了張家港,起到的作用隻能是讓“今天的蘇州沒這麼強”,但完全不會讓“今天的無錫更強”,并且“常州毫無疑問會更強”。
在我看來,如果有個“月光寶盒”讓無錫再選一次,無錫也應該仍然維持之前的選擇。
1983年,蘇州市、無錫市的選擇高度一緻,完全沒有沖突。最終,雙方都“得償所願”,都實現了“地盤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堪稱皆大歡喜!在蘇州、無錫的共同選擇下,無力扭轉局面的常州市,隻能把眼光向西看。除了附廓縣武進縣,最終選擇了西南方向的金壇、溧陽。
現在,一些網絡言論喜歡拿張家港說事,這也合情合理。1983年,張家港(沙洲縣)的歸屬,是蘇南如何劃分地盤的“東”關鍵點,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多米諾骨牌”。如果張家港歸了無錫市——那宜興就會歸屬常州市;現屬常州的金壇,就會歸屬鎮江;現屬鎮江的句容,也頗有可能因此劃入南京。整個蘇南的區劃,就完全不一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