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的聲音3》第三期,因為種種原因停播了一周,然後又經曆了播出時間多次調整,最終才在4月1日周五的黃金時段播出。
然而播出後,大家才發現,怎麼畫風完全變了?
首先在賽制上,這一期采用歌手自己選擇合作夥伴的形式,大家有商有量的,所以基本也沒有誰選了而被拒絕的情況。
沒想到,第一個演出的胡海泉和梁龍,就給大家扔了個重磅“催淚彈”。
兩人改編了毛不易的《無名的人》,這首歌是電影《雄獅少年》的主題曲。歌詞非常契合電影裡的故事,寫出了很多普通人的心聲。
這樣的歌曲,創作的出發點和歌詞就已經和戳淚了,所以在演唱的部分,梁龍也一改往常的戲劇性,安安靜靜地唱歌。
但是,在歌曲的開頭加了許多普通人說出自己的小小願望的内容,還是無形中更加催淚了,尤其是結合當下的情況。
于是,我們看到的畫面是,一向嚴苛的鑒賞團淚流滿面,鏡頭還時不時切向觀衆席,一個又一個抹眼淚。
一時之間,還以為自己走錯片場了。
而周深和GAI合作的《玫瑰少年》,又放大了這種“催淚”效果。
不但成功把鑒賞團和觀衆唱哭,連一向歡脫愛開玩笑的周深,也在舞台上數次哽咽流淚。
要知道,《天賜的聲音》這個節目從第一季開始,鑒賞團就以嚴厲、苛刻、硬怼,成功比歌手更出圈。
以前的畫風:
直接把女歌手怼哭的情況,真的不少。
即使到了第三季開播第一期和第二期,仍然以類似的名場面出圈。
第一期,蘇見信和網紅歌手合唱結尾,非常違和的剪刀手;第二期,又以現場直接宣布退出節目收場。
而蘇見信這兩個名場面的背後,還有鑒賞團和歌手們激烈又犀利的關于華語音樂的讨論。
不能說兩者有直接關系,但是單純從鑒賞團點評的畫風來看,到了第三期,畫風明顯改變,都走溫情路線了,全部化身誇誇團。
不知道突然做了這麼大的調整,到底是什麼原因,但節目擺在那裡,确實畫風和以前不一樣了,更接近了我們常見的音樂綜藝的感覺。
換句話說,那些曾經讓它出圈的“犀利和深刻”,沒有了。
這是不是印證了他們在第二期說的那句話:做音綜,真的太難了!
音樂綜藝,不管是什麼樣的形式和賽制,最終的目的無非有兩種:一是捧出了音樂人,二是有出圈的歌曲。
捧出音樂人捧出音樂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将素人推到大衆面前,經過這個節目,他們出圈,并開始走上職業音樂人的道路。
比如十幾年前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還有後來的《中國好聲音》。
這一類節目讓李宇春、張靓穎、譚維維、張傑、梁博、張碧晨、吉克隽逸等人,從聞所未聞的素人,變成了後來有名氣的歌手。
還有一種,是讓一些默默做音樂很多年卻不被熟知的音樂人,突然爆紅。
比如第一季的《歌手》,推出了一個黃绮珊。
推新翻紅,是捧出音樂人的兩種形式。
可是近幾年,又有哪個音綜真的推出了新人、翻紅了舊人?
即使是做了10年的《中國好聲音》,近幾年也隻有一個單依純在比賽後順利出歌、唱影視劇OST,走上職業歌手的正軌。
火出圈的作品從綜藝節目火出圈的作品,原創的極少。
因為原創類的音樂節目本身就少,而參加節目能把自己的原創唱紅的,就更少了。
而因為翻紅,把别人的歌唱紅,以前還是不少的。比如林宥嘉把蕭煌奇的《你是我的眼》唱紅,張韶涵把趙雷的《阿刁》唱紅。
但是近幾年就出現了一種情況,在看節目的時候,覺得改編還是不錯的。但是,要說火到讓沒看過節目的大多數人也知道,那還是極少見的。
換句話說,真正能火出圈的作品,無論是原創還是翻唱,幾乎沒有。
盡管現在的音樂綜藝,大多數是專業的歌手在改編和翻唱。
既然現在的音樂綜藝都極少能達到以上的目的或之一,那節目還有必要做下去嗎?
悲觀者,如蘇見信;樂觀者,如周深。
無論是觀衆的觀賞需求、歌手的生存需求,還是音樂發展的需求,音樂綜藝必然還是會繼續做下去。
考驗的是這些專業的電視人、音樂人能否探索出一種更好的方式,讓更多的觀衆能關注到音樂本身。
——END——
作者:六六
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抄襲必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自網絡,若侵聯删。了解更多明星娛樂八卦、經典影視劇背後的故事,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