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個表這幾天在各群傳播很廣,推波助瀾的主要是相關的地産中介,還看到了由此産生的下面這樣的标題。
看到這些,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科普一下這些數據的意義。
首先這張表裡最重要的是上表中圈出的這列數字。
這組數據是表内各初中被到校名額錄取學生中考均分,而不是很多同學誤認為的各校所有學生的中考均分。(事實上今年全上海不會有一所地段公辦初中的均分超過700分。)
到校名額的錄取均分确實可以說明一些問題,這個數字代表學校某一段學生的中考裸考水平。
但這數據是無法跨區對比的,因為每個區的平均到校名額率的差距可以是幾倍,詳見此文:上海各區名額分配到校的數量與質量
甚至是無法直接進行區内對比的,因為哪怕是同區學校,各校這一段的學生位置會很不一樣,這個話題後面會詳細說。
首先按照中考新增的到校名額分配規則,每個學校的到校名額率可以是不一樣的。
其次,到校名額錄取學生段排序在自招錄取學生和到區名額錄取學生之後,但每個學校的自招錄取率和到區名額錄取率區别是很大的,所以每個學校到校名額錄取學生段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
OK,這篇文章就嘗試用曆史經驗數據,尋找這張傳播甚廣的表中的分數對應每個學校中的大緻位置。
這裡先說明一下,表中張江集團學校僅包括其地段班,民辦生今年和明年都是沒有到校名額分配資格的。
到校名額的錄取順位在自招和到區名額之後,等這兩塊名額錄取完了,再輪到到校名額。
因此要推算各校到校名額錄取段的位置,首先要估算各校自招、到區名額的錄取率。
今年新政元年,自招名額大砍,但是很巧的是,我發現今年自招名額和到區名額數量相加,其錄取率和舊中考的自招錄取率非常接近。具體數據可參見這一篇:中考新政落地第二錘:區屬市重高中的重創
自招名額和到區名額雖然錄取标準不同,但均為強者居之的自由競争名額性質,因此可以大膽推測,每個學校的自招 到區名額錄取率約等于舊中考各校的自招錄取率。
而各校自招錄取率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數字,恰好我又知道近年舊中考各校的自招錄取率,所以就産生了下面這個表,來顯示各校錄取到校名額學生的均分對應大緻的校内位置。
寫到這裡我知道有些人會說什麼,U can U up,有硬貨我就服,我再改一版就是,沒有,No can No BB。
從上表可以看到,各校的到校名額的錄取率很不一樣,上表中紅色段越短的,學校畢業人數就越多,像建西、進北這樣的航母,到校名額率不到6%。紅色段越長的,學校畢業人數就會很少,通常隻有幾十人,到校名額率百分之十幾。
這就是316政策的效果。
但我發現最後落地的時候,似乎沒有執行316政策中“兩輪分配”的方法,第一輪分完以後,到校名額率如果超過某一個阈值,第二輪就不參與分配了。
所以看到上圖,本文的讀者應該能理解為什麼我之前說“各校到校名額的均分是無法直接進行區内對比的”了,因為“哪怕是同區公辦學校,每個學校的到校名額錄取學生段的位置以及錄取率也很不一樣。
比如表中錄取位置最靠前的是進實南校,到校錄取位置大緻在校内3%~12%,錄取位置最靠後的是前灘華二的21%~36%位置。兩者位置差太多了,因此用這組數據是無法說明“前灘拉胯”的。
對比要用同口徑。
這又不是玩田忌賽馬,對嗎?
但從上圖中仍然可以看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您用第一張表中的最小值和浦東平行志願分數線對一下,有一個錄取數據就差不多有答案了。
嚴格說本文使用的數據和方法并不嚴謹,我是在“用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
我也知道寫這篇文章的作用不會有什麼用,人們通常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因為寫這篇科普文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引申出另一個話題。
通常我對地段公辦學校都是留面子的,比如之前各區各校中考錄取水平的排位,我排出頭部校後,後面絕大部分公辦學校的錄取情況、排位基本是不展示的。畢竟這些畢業數據比較敏感,又牽涉到很多人的利益,這樣做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議。
但由于最近發生了一些怪事,因此我準備用本文做引子,去解析一所學校今年及往年的錄取表現。
看看要不要捅一下馬蜂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