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指戰員全副武裝展開救援
救援人員在隧道内全力搜救被困施工人員
武警官兵緊急馳援水庫圍堰攔壩
文/羊城晚報記者 鄭達 吳國頌
圖/珠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珠海石景山隧道透水事故救援行動仍在進行中。截至7月17日上午9時,救援作業面已向隧道内推進491.97米,距離受困點668.03米,隧道内整體水位下降了約8米。但經過50多個小時的持續救援,目前仍然無法聯系到被困人員。當日,珠海市人民政府就興業快線(南段)項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透水事故召開第三次新聞發布會,珠海市副市長張宜生通報救援情況。
救援工作持續推進
針對救援工作中遇到的複雜情況,16日下午到目前,已采取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隧道内通風條件得到改善,一氧化碳濃度超标時間大幅減少,救援工作的連續性和效率得到提高,隧道内抽排、泥漿處置、綜合監測等工作持續推進。
據介紹,針對隧道内一氧化碳濃度超标問題,救援過程中在已有8台軸流風機基礎上,增加并啟用8台射流風機,改善了隧道内救援作業環境。持續增加了排水設備,緊急調集泥漿泵10台套、500kw發電機7台、75kw混流泵1台、75kw水泵2台、30kw潛水泵3台、90kw污水泵3台、罐車10台。抽排水設備采取“用二備一”的措施,防止其中一台出現故障影響關鍵時刻的抽排水。此外,實施水庫地表回填注漿。針對洞體山體裂隙與水庫連通、水庫儲水持續補給的問題,共投入20台套設備、110餘名作業人員,于7月16日15時已完成拱頂回填,共計填土約11000方。截至7月17日上午9時,已進場水泥90噸、水玻璃20噸,投入鑽注一體機12台,已完成50方注漿。
張宜生介紹,為防止發生次生災害,救援過程持續加強地表水文地質實時監測,特别是加強對山體、庫體、水體、地表回填的監控量測;持續加強洞體穩定性、隧道滲漏狀況、地表沉降狀況和洞内有毒有害氣體監測,建立洞内外情況每30分鐘定期通報預警機制,确保搶險救援人員安全。
采取“龍吸水”排澇車串聯接力排水
救援過程中,一些情況和困難影響了救援進展。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李汕介紹,一是現場作業環境差,由于救援器械設備使用的是大功率柴油發動機,加之隧道内通風嚴重不足,導緻一氧化碳濃度超标,濃度數倍于标準值,雖然增設了送排風設備,情況有所改善,但随着作業向深處推進速度加快,一氧化碳濃度也時常超标,導緻救援人員不能在隧道内長時間連續作業。此外,隧道内環境密閉,現場能見度不高,内部情況不明,随着作業面不斷向前推進,涉水作業安全風險進一步加大。二是作業面有限。隧道左線、右線均有1條排水溝渠,占用寬度約2米,左線、右線隧道單線實際作業寬度約為8米,每條單線僅能并排容納兩台作業設備,同時還要鋪設5至6條300mm管徑的排水線路,現場可用的作業面更加有限。三是作業調整推進耗時長。作業向前推進過程中,時常需要挪動300mm管徑的水帶線路(一段充滿水的100米水帶線路重量約6噸),挪動水管并推進作業面至少需要10名指戰員;由于現場作業環境較差,大功率機械設備運轉時間長,需要梯次輪換,調整過程耗費了人力和時間,也影響了作業推進的速度。四是機器運轉噪音大。給一線人員的現場溝通聯絡和工作指令的上傳下達帶來諸多困難。
李汕介紹,在救援初期,主要采用消防遠程供水車組和抽水泵以機械排水的方式快速排水;随着各方增援力量到場,消防救援力量與到場增援的地方專業排澇隊伍一同作業,進行中距離大流量排水;随着揚程的不斷增加和供水距離的進一步延長,17日淩晨,經研究,調整為采取“龍吸水”排澇車串聯接力排水的方式,最大限度保持不間斷大流量排水。
相關新聞
省政府成立調查組
羊城晚報訊 記者錢瑜報道:7月15日淩晨,珠海市興業快線(南段)項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1.16公裡位置發生透水事故,導緻14名施工人員被困。廣東省應急廳發布消息介紹,根據國務院《生産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493号令),廣東省政府成立了珠海市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調查組,由省領導擔任調查組組長,成員由省公安廳、司法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應急管理廳和省總工會以及珠海市政府的有關負責同志組成。
7月16日,廣東省政府調查組在珠海市召開會議,明确了事故調查職責、任務和有關要求。調查組将根據“科學嚴謹、依法依規、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的原則,對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進行全面、科學的判斷和論證,查清事故的責任,依法依規提出處理建議。
作者:鄭達、吳國頌、錢瑜
來源: 羊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