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紹一下安徽省級層面對16個地市2035年遠景目标、發展方向和定位,按能級排序如下:
第一級:合肥——國家中心城市;
第二級:蕪湖——省域副中心城市、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大城市;
第三級:安慶、阜陽、蚌埠、黃山——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除此之外,蚌埠、阜陽還各有若幹張與城市能級相關的國家級城市名片:
蚌埠:
淮河生态經濟帶區域中心城市(國務院批複國家發改委規劃);
中原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務院批複國家發改委規劃)。
阜陽:
中部地區區域重點城市(關于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國家級規劃);
長三角(非中心區)區域重點城市 (關于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級規劃);
淮河生态經濟帶區域中心城市(國務院批複國家發改委規劃);
中原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務院批複國家發改委規劃)。
第四級:
馬鞍山、銅陵、滁州、池州、宣城——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
亳州、宿州、六安:省際毗鄰區域中心城市;
淮北、淮南:綠色轉型發展示範城市。
其次,對于第一級的合肥、第二級的蕪湖,其定位毋庸置疑,這兩個城市在各自的級别上其實力不容挑戰,相信省内其他城市也不得不服,這裡不再贅述。
此處主要讨論為什麼安慶、阜陽、蚌埠、黃山能夠被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第一,較好的體現了促進均衡發展的原則。從四市的地理位置來看,正好皖南、皖北各兩個。如果以合肥為原點畫坐标軸的話,四市正好分布于四個象限,大概可以看成南、北各兩個,也可以粗略的看成東、西各兩個,整體上看頗有均衡分布、均衡全省發展的意思。
第二,堅持一個區域不能有多個中心,避免區域中心城市直接競争。這樣就決定了毗鄰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城市不能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于是排除了毗鄰合肥的淮南、六安和毗鄰蕪湖的馬鞍山、宣城以及既毗鄰合肥又抱緊南京大腿緻力于“甯滁一體化”發展的的滁州。
這裡特别指出,雖然近年來滁州發展勢頭很猛,但其處于合肥和南京之間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區域中心城市,左鄰右舍都是大佬,隻能悶聲做小弟。
第三,綜合考慮市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影響力等因素的影響,可排除淮北、銅陵,這兩個地級市上述四項指标均不突出,未來要合并地市的話,這哥倆可能很難逃脫被拆分的命運。
第四,剩餘其他毗鄰城市競争擇優。
1.皖西北剩下阜陽、亳州,阜陽VS亳州,毫無懸念阜陽勝出。
亳州原本就是出身于阜陽市代管的縣市級,兩者都是人口大市、農業大市,人均指标在全省是作為難兄難弟的存在,亳州近年來城市建設等方面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趕上老大哥阜陽市仍然任重道遠。而阜陽作為皖北重鎮,其人口、面積、經濟總量、城建規模和水平以及近年來展現出的後發優勢值得期待。
2.皖東北剩下蚌埠和宿州,蚌埠VS宿州,蚌埠勝出。
蚌埠近年來在經濟發展方面表現十分拖垮,甚至GDP總量目前已經被宿州反超。但蚌埠作為昔日省内交通樞紐、科教名城、工業重鎮,其城市化水平尤其城市文明程度應該是皖北最高的,經濟方面人均仍穩居皖北前列,科教實力也還在,交通樞紐優勢雖然一定程度上因高鐵、機場的普及被稀釋,但相比皖北其他城市仍有優勢,加之省級層面對蚌埠依然十分重視,這個從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合蕪蚌自貿區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中可見一斑。隻是可惜了宿州,近年來發展也算是可圈可點,亮點紛呈,無奈蚌埠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3.皖西南剩下安慶和池州,安慶VS池州,無論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影響力,安慶均具有壓倒性優勢。當然,安慶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也很難說是白撿了個便宜,憑其自身的曆史底蘊、曆史地位、經濟基礎來看,也可以說是絕對的當之無愧。
4.皖東南僅剩下黃山市,算是撿了個便宜吧。
不妨假設,如果不是因為和副中心城市蕪湖大面積接壤從而斷了宣城的區域中心城市之路,黃山VS宣城的話,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兩市相比,宣城在人口、經濟規模、區域面積等方面有明顯優勢,在曆史人文方面兩市也旗鼓相當(黃山略勝一籌),還是蕪湖幫了黃山的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