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蠶食青桑,吐絲亦成繭。”“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從幾千年前,人們就知道,吐絲結繭的蠶寶寶隻吃桑葉。可科學家偏不信邪,在它的基因裡動了手腳,竟讓蠶寶寶啃起了玉米、胡蘿蔔、蘋果……凡是植物,都成了“蠶食”。
這是怎麼搞的?其實,科學家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做這個實驗的,是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譚安江研究組。他們有很多考慮:
首先,蠶寶寶隻吃桑葉,可它的鱗翅目“近親”不少屬于農業害蟲,到處啃食莊稼、果木,如果能找到蠶寶寶“專食”的奧秘,或許能讓它那些“近親”害蟲對破壞農作物失去興趣,轉去啃食野草。
第二,現代社會對絲綢的需求越來越大,不能再靠傳統方式,每年等桑葉長出來才養蠶吐絲。如果能讓家蠶廣開食譜,則可能工業化養蠶,滿足更大的蠶絲需求。
基于這些想法,譚安江帶領研究組開始了探索。
為什麼家蠶隻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不過,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過往研究發現,昆蟲經常靠嗅覺和味覺來覓食。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研究組從中找到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基因——位于三号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這是一個苦味受體基因。
結果,科學家發現,GR66基因突變的家蠶變得“百無忌口”,除了肉類,什麼植物都吃。
除了桑葉,它們最喜歡吃蘋果、梨,不僅吃得津津有味,而且24小時後體重還有明顯增加。
胡蘿蔔也挺愛吃,玉米就一般般了……
毛豆、彩椒吃了就會拉肚子,寶寶腸胃适應不了
當然,桑葉還是它的最愛,吃其他東西,吐絲結繭不太行。不過,有了這個突破,科學家有信心繼續尋找桑葉之外的替代配方,讓蠶寶寶不吃桑葉也能長得壯、吐好絲。
這個基因為何如此神奇?研究組深入研究發現,原來GR66是一個抑制型基因,平時一直很活躍,抑制家蠶對各種食物的食欲,隻有桑葉中的某種成分可以使它變得平靜。GR66一平靜,家蠶就會食指大動,大快朵頤了。
今天,《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這篇研究論文。
随着現代農業的發展,由于土地資源的限制、季節性的影響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桑葉的供應已成為制約規模化和工廠化養蠶的重要因素。譚安江說,本研究也為今後持續規模化養蠶的去桑葉化、大幅度降低人工飼料成本以及培育适合工廠化飼養的家蠶新品種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作者:許琦敏
編輯:沈湫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