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就像是勇敢者的遊戲?在筆者之前參加的一場關于“985相親局”的讨論中,有婚戀平台創始人認為學曆匹配是愛情的基礎,理應把畢業于211高校的會員排除在985高校的會員匹配之外,令人非常不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戀愛就像是勇敢者的遊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戀愛就像是勇敢者的遊戲
在筆者之前參加的一場關于“985相親局”的讨論中,有婚戀平台創始人認為學曆匹配是愛情的基礎,理應把畢業于211高校的會員排除在985高校的會員匹配之外,令人非常不解。
後來,筆者又在一些社交平台發起關于“你覺得婚姻和愛情是一回事嗎”的話題征集,在上千條留言和評論中,竟有5/6的評論者認為愛情和婚姻是兩回事,甚至有人明确提出婚姻和愛情無關,多數人認為愛情是美好的理想,婚姻則是理性選擇的現實。
這倒是與筆者研究團隊近年來對年輕人愛情觀的追蹤研究所發現的趨勢大緻吻合:年輕人依舊願意相信愛情的存在,但是卻覺得和自己無關,“匹配”(能否一起生活而非愛不愛)成為年輕人在考慮婚姻時的首要因素。筆者并非要對這種理性選擇作出價值判斷,但相信沒有人會否認,這種理性選擇與愛情本身所具有的超越理性的激情和超越平庸生活的訴求是背道而馳的。也由此,有一種聲音認為,這屆年輕人的愛情觀是不是變得保守了?
人的情感具有社會文化意義,因此愛情的意義也是在不斷變遷的,在不同的時期有着不同的意義。算起來,愛情成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其實也才有100年左右的曆史。從五四時期至今,愛情經曆了一個降維過程:從一種挑戰社會隔離的力量變為如今的一種自我獨特性與自我價值的确認,愛情最開始的那種解放訴求已不複存在。這種改變一方面使愛情變得更接近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說的“純粹關系”(無權力等級、平等協商的關系),另一方面也使今天的愛情反而變得更為艱難。
學者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曾闡述純粹之愛的最基本條件:它要求一個人要有勇氣消除自我,以便能夠發現他者的存在。然而,發現他者并不易,和他者形成連接,要求個體卸下以自我為中心的防備,不再要求以他人之愛來證明自我的獨特性,而是學會付出和給予。而這樣的付出和給予是否一定能得到回報?答案是不确定的。愛情的發生要求個體首先能接受這種不确定,接受這種不安全的感覺。這種不安全的感覺還不僅僅發生在和他者的關系中,也發生在和自我的關系裡。愛情帶來巨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不确定伴侶會不會一直愛自己,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不确定兩個人能不能持續走下去等。過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排斥愛情的原因,也成為今天人們考慮愛情和婚姻關系的障礙。
在過去的“慢時代”,人們的生活非常穩定,追求愛情多被視作獲得不确定性和非凡人生的一種途徑和體驗。然而,在現代社會,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個固有特征,社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置身高度不确定的環境中,年輕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輕人,不得不面對驟增的工作壓力和對未來的擔憂,這使得他們在私人生活中不再想去挑戰這種不确定性,隻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些确定的東西,來獲得安全感。
而選擇單身或在婚戀中搞指标量化,看起來正是他們對抗不确定性的方式。選擇單身的年輕朋友強調“不婚不育保平安”,并試圖通過消費去獲得自我的獨特性,從而解決自我認同問題。還有一些年輕人則選擇通過虛拟戀愛,比如追星、嗑CP(配對)、紙性戀(和二次元中的虛拟人物戀愛)等“代餐”,在避免自我被評價的同時感受戀愛的快樂。
與此同時,仍想進入真實婚戀關系或已經身處婚戀關系中的人也試圖通過一些量化的指标來增加婚戀的确定性。比如相親時交換彼此的學曆、戶籍和财産狀況來确保自己未來婚姻生活的質量,戀人間偏好用轉賬等儀式性的方式來衡量對方的愛等。“感情”或許很不确定,但是這些量化指标是确定的,既然感情無法被保證,那就先保證這些能确定的東西。原本不确定的愛情,就這樣被變成一個确定的東西。
必須指出的是,筆者并無意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婚戀觀趨向保守或倒退,而是更傾向于将對确定性條件的選擇,視作他們面對現代社會壓力的一種應對之舉。在這個時代,愛情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它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很難追求效率,甚至不能用“成敗”論英雄。也因此,在今天,愛情越來越成為一個勇敢者的遊戲。縱使如此,你依然要嘗試去做這樣的勇者。
在一個不确定的社會裡,追求确定性隻有一條路,那就是你的世界日益變得狹小且單一。當你絕對安全時,也意味着不再有任何挑戰或機遇,包括愛情。在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裡,讓愛情帶你踏上尋找真我的旅程,通過碰撞不斷形塑自己,與他人建立連接,進而打開你的世界,打開你對生活的想象,并體驗有趣的人生。(作者:沈奕斐,系複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