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功效與臨床應用有哪些?原标題:黃芪的十二種功效:你應該知道的臨證應用,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黃芪的功效與臨床應用有哪些?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黃芪的功效與臨床應用有哪些
原标題:黃芪的十二種功效:你應該知道的臨證應用!
中藥百科
導讀:你用的黃芪有多少種功效,能治療什麼樣的病證,應用什麼藥理機制,是否有确定的運用指征?又該如何配伍和用量,以達到增效的目的?一起學習一下鐘洪先生的經驗吧!
黃芪,又名北芪,藥性味甘、微溫,歸肺脾兩經,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之功效,但其性溫,升陽助火、走而不守,若用之失當,易引起傷陰耗津或助邪為患。
臨證用黃芪治療多種病證,且屢用奏效,精究其臨床運用,頗有體會,現将其運用經驗歸要如下。
一、應用廣泛,辨證為綱
前人用藥經驗的基礎上,消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以辨證為綱,歸納出黃芪的十二大功效。
1. 益肺
黃芪性微溫,入肺,古今醫家均視其為補益肺氣之要藥。
主要用于肺氣不足,衛外功能減退,外邪乘虛侵襲之感冒、鼻炎、咳喘諸病。
因其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異常免疫反應,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對過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氣管哮喘、濕疹等正常免疫低下、異常的疾病,具有較好的效果。
辨證要點:反複皮膚斑疹或易于感冒、流涕、咳喘、少氣息促、語聲低微。
2. 補中
黃芪歸脾經,味甘可滋土,性溫促運化,為曆代醫家補中培土之首選。
臨床上廣泛應用于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之胃痛、腹瀉、嘔吐等脾胃病證。
因其布精養髒,具強壯作用,能調整促進胃腸功能,故對消化道疾病具有上佳療效。
辨證要點:消化系疾病伴神疲乏力、脘腹虛脹、納差便溏。
3. 升陽
黃芪性溫,其氣輕靈上升,善于升舉陽氣,主要用于陽氣下陷,不能升舉、輸布水谷精微以養髒腑所緻的髒器下垂諸症。
從現代藥理研究來看,因其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能強壯身體,促進髒器功能,故對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等有一定療效。
辨證要點:經檢查,有各種髒器下垂伴神疲乏力、喜溫喜按、形瘦少氣、脈細弱。
4. 利水
黃芪補中,使中焦樞紐正常,能上通下達,溫陽益氣,通利三焦水道,故能利水。
主要用于氣虛,水液運化失常及陽虛不能化氣行水之氣虛、陽虛水腫,如急慢性腎炎、黏液性水腫、特發性水腫、肝源性及心源性水腫等均可用之治療,尤其是黃芪有顯著利尿作用,又能加速尿蛋白的消失,保護肝髒,防止肝糖原減少而對腎炎及肝源性水腫效佳。
辨證要點:水腫皮色晄白、按之凹陷難複、神疲乏力、四肢不溫、喜熱飲、大便溏。
5. 溫陽
黃芪性溫,有較強的溫補元陽之力,尤善溫補心陽,主要用于心陽不足、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之心悸、胸痹、心性水腫等病證。
此因黃芪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具有較顯著的強心作用。
辨證要點:心悸、心胸憋悶或作痛、畏寒肢冷、唇紫暗、脈結代。
6. 托毒(生肌)
《神農本草經》載黃芪“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前人稱黃芪為“瘡家要藥”,常用于氣血不足所緻瘡癰,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的皮膚及消化道黏膜病變,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口瘡、潰瘍性結腸炎、白塞病、皮膚疾病潰爛後久不收口等内外瘡瘍病證。
此因黃芪能增強網狀内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且對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從而增強了局部抗病能力,促進局部病竈愈合。
辨證要點:内外潰瘍久而不愈,伴神疲少氣、面色不華、形體消瘦、舌淡、脈細。
7. 活血
黃芪性溫善走,能益氣溫陽,鼓動血脈運行,促進血液環流不瘀而具有較顯著的活血作用,臨床主要用于腦絡瘀滞的多種病證,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等所緻的眩暈、頭痛及腦中風偏癱等。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其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腦細胞功能恢複,故能治療缺血性腦病諸疾。
辨證要點:頭痛、頭暈、肢體偏癱,伴手足麻木、唇舌紫暗、脈細澀無力。
8. 固攝
黃芪因其補氣力強,而具有較好的固攝收斂作用,能控制血液及體液外洩。
常用于氣血虛弱所緻的出血、體液過度丢失諸疾,如髒器的慢性出血、尿崩症、遺精、滑精、自汗、盜汗等。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所含成分中的葡萄醛酸、多種氨基酸均有強壯作用,且能補充體虛自汗而損耗蛋白質成分,及閉塞皮膚分泌孔,抑制發汗過多,所以具有止汗作用。
辨證要點:各種慢性出血、盜汗、自汗、尿多、遺精、滑精,伴面色無華、疲倦納差、舌淡、脈細。
9. 生血
《本草綱目》載“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活血生血……,五也。”
常用于多種原因所緻的氣血不足之血虛證,如各種原因貧血、惡性腫瘤放化療後血細胞減少等。
此因黃芪能促進骨髓各系正常原始細胞增生,且黃芪中含有的葉酸成分,為紅細胞合成所必須,故黃芪能生血養血。
辨證要點:面色蒼白、心悸頭暈、體倦懶動、唇舌色淡、脈虛細無力。
10. 止渴
《别錄》載黃芪“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瀉痢,益氣,利陰氣”,臨床用于治療糖尿病之消瘦煩渴,有一定療效,這是因為黃芪能調整機體免疫狀态,抑制胰島異常免疫反應,降低血糖。
辨證要點:消瘦、煩渴、口幹、畏寒、舌淡、苔白、脈細。
11. 發汗
黃芪能益氣養血而利陰氣,且能提升陽氣,故可補益汗源使其發汗。
臨證常用于氣血不足,外感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及氣血陰陽失衡,汗腺功能失常所緻的無汗證,如體虛感冒、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幹燥綜合征等。
辨證要點:惡寒較甚、發熱無汗、身楚倦怠或口幹澀、皮膚幹燥、肢冷無汗,脈細。
12. 宣痹
黃芪性溫,走而不守,内外皆達,能溫經活血通絡,故具祛風散寒除濕作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各種風寒濕痹,如各種關節炎疼痛、肌肉疼痛、神經痛等氣血虛弱,風寒濕邪入侵,瘀血阻絡之痹。
辨證要點:肌肉、關節腫痛、麻木伴體弱易倦、畏寒肢冷得溫則舒、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二、臨證應用,注重配伍
本人臨證用應黃芪善于配伍其他藥物,提高療效。
如用其活血時,按10:1比例配水蛭,以增強其益氣活血通絡之效;
作益肺用常配防風,使益肺同時疏風固表而不留邪,對肺系疾病及慢性皮膚病效佳;
補中常配淮山,相須補氣益陰,鼓舞脾胃中氣而益脾陰;
作升陽用時配升麻,增加其益氣升陽,鼓動水谷精微上升以養髒;
利水多配漢防己,黃芪以升為主,防己以降為要,補瀉升降,共增益氣利水消腫之效;
溫陽常配附子,黃芪入肺脾而益氣溫陽,附子歸心腎而大補元陽,合之能廣泛應用于陽虛各證;
生血按5:1比例配當歸,當歸功專補血,此血足以載氣,氣旺以生血,使補氣生血之力倍增;
托毒喜配蒲公英,使具扶正祛邪,促進瘡瘍愈合;
止渴多配天花粉,合之寒溫并用,溫陽益陰、生津止渴,能增強降糖作用,專治糖尿病;
固攝配麻黃根,益氣固表止汗力強,專治氣虛自汗;
發汗配解表藥補虛發汗,專治體虛感冒;
若配玄參以平衡陰陽補充汗源,專治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幹燥綜合征;
宣痹善配細辛,兩藥伍用走竄通絡力強,協同鼓動内外之陽氣,扶正祛邪,專治風寒濕痹。
用合理的配伍來提高黃芪的各種治療效果,是本人應用黃芪取效的關鍵之一。
三、重視禁忌,用量取效
本人在應用黃芪時,充分注重其用藥禁忌,但又不拘泥于禁忌,往往通過配伍及用量上的調整以達到用藥目的。
本人認為黃芪性溫燥、益氣,能升陽助火,凡内有實熱,肝陽上亢,氣火上沖,濕熱氣滞,陽證疔癰初起,表實邪盛者均屬忌禁,以免助邪傷正,但若患者病情需要用黃芪以取前述十二種功效之一,此時可減少黃芪用量,并配以清熱、平肝、行氣利濕等藥物便可用之。
總之,正盛邪實時黃芪用量偏少,正虛邪少時黃芪用量偏大。
一般來說黃芪用量5~10g能升陽舉陷,15~30g利尿作用顯著,但用至50~60g則尿量反減少,老年人氣虛不攝、夜尿或尿頻清長則需用50~80g以益氣攝血,腦中風後遺弛緩性癱瘓宜30~50g方能發揮其益氣活血通絡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