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鎮青墩村,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堆積主要屬于龍虬莊文化範疇。青墩遺址面積約7萬平方米,為江淮東部面積最大、文化層堆積最厚且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四面環水,環境優美,地域文化特征獨特,文化遺迹、文化遺物十分豐富,代表了江淮東部地區獨特的原始文化,為江淮東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龍虬莊文化遺址之一。遺址的考古發現,将江淮平原的曆史追溯到6000年前。
青墩遺址堆積有三個文化層,自下而上:一期年代約距今5500~6000年(公元前3500~公元前4000年),相當于龍虬莊遺址二期早段;
二期年代約距今5000~5500年(公元前3000~公元前3500年),早段遺存的年代大體相當于龍虬莊遺址二期晚段,晚段遺存及青墩三期遺存早段的年代相當于龍虬莊遺址三期。雖然該期具有崧澤文化因素的器物大量出現,但隻是在原有器物特征的基礎上出現了崧澤文化因素,如陶器上的瓦楞紋等,陶器演變序列并沒有因為崧澤文化因素的出現而改變,青墩二期遺存的主體文化仍與龍虬莊遺址相同;
三期已屬良渚文化時期,距今應在4500~5000年(公元前2500~公元前3000年)之間。三期遺存中出現大量良渚文化因素,外來的良渚文化因素在青墩三期遺存的文化構成中占有的絕對量超出了龍虬莊文化因素,三期遺存中的多數器物皆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但該期早段的部分器物仍舊保持着龍虬莊風格,由二期一脈相承地發展下來,如粗柄豆、高圈足杯等,故三期早段歸入江淮東部文化系統是妥當的。到了晚期則已屬良渚文化範疇。
青墩遺址發掘出的主要是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及大量動植物化石。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鑿等; 陶器有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黑陶、紅陶四個陶系,器形主要有鼎、釜、豆、罐、缽、甕、缸、杯、蓋;骨角器有骨鍊、骨镖、骨鑿、骨耜、骨扳指和角錐、角耒、角紡輪等,以及刻紋鹿角;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鑿、石鏟、石鋤和紡輪、裝飾玉器等,并出現仿石斧制作的帶柄陶斧;此外還有幹欄式建築和偏梗型碳化稻谷遺迹。
青墩遺址出土的陶豆
青墩遺址出土的帶刻紋的杯
青墩遺址出土的亞太地區最早創造和使用的鹿角回旋镖,為我國首次發現;中華第一斧—帶柄穿孔陶斧為我國首次發現;長江北岸五、六千年前的“幹欄式”建築為我國首次發現;鹿角刻紋是《易》 起源的最早證明。這些文物的首次文化性質和原始、原創特征十分醒目,充分展示了青墩先民的開拓性!代表了當時中國文化的最先進水平,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開路先鋒!。
青墩遺址麋鹿角及制成的麋鹿角回旋镖
青墩遺址出土的帶柄穿孔陶斧
青墩遺址鹿角上的卦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