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京劇,若還是外行,要怎麼卡着點叫好呢?”“生就歐式大雙眼皮,能否憑借一支妙筆成就妩媚丹鳳眼?”“原來如今頂時髦的‘撞色’穿搭,早200年就在舞台上被運用得出神入化……”作為上海五五購物節·品質生活直播周的重點活動之一,今日,京劇名家王珮瑜帶着B站兩位國風UP主走進上海京劇院,圍繞“穿越時空的行頭”主題,全面揭開京劇世界的傳統美。
圖說:王珮瑜帶着B站兩位國風UP主走進上海京劇院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跳脫丨領略虛拟美,處處“桃花源
“何為‘叫好’,放慢速度就叫好!”這是王珮瑜在她的“京劇清音會”上普及京劇知識的妙語之一。如今再品,這句話的含義遠遠超過字面意思本身,它不僅普及了京劇“叫好”的知識,更向人們展示了“慢生活”的真谛。在王珮瑜看來,國粹京劇遠不止于好聽的唱腔、優雅的身段、紮實的功夫、精美的服裝和千變萬化的妝容,在唱念做打、坐立行走、服飾行頭的“講究”中,“藏”着另一種生活方式。
圖說:王佩瑜在“京劇清音會”上 官方圖
“往前一步,低頭俯視叫看水。後退一步,擡眼一望叫看山。去掉服化道的輔助也能演出山山水水,那才是真本事!”不依靠任何道具就能幻化出山水百态,那是戲曲虛拟化表演的至高境界。而這境界除卻仰賴演員出神入化地表演,更需一份心之所至,才能讓人信服、輕易“入戲”。事實上,生活在都市鋼筋叢林中的人們,若能領會一兩分這樣的心境,也能在疲憊的生活中偶爾“跳脫”,即便置身嘈雜都市,亦能處處“桃花源”,讓心靈得以休憩,獲得片刻“在别處”的甯靜。
“出圈”丨用所有人都懂的方式說京劇
被公認是京劇界最“出圈”的王珮瑜,總是自謙“最多隻能算粉紅”。二十多年前就已被贊譽為“小冬皇”的她,如今跨界娛樂圈,“紅與不紅”并非所求,那都隻是手段和路徑,她的目标隻有一個——到年輕人最多的地方去,用所有人都能聽懂的方式說京劇。
圖說:王珮瑜 官方圖
《奇葩大會》裡,瑜老闆教大家念“三級韻”,“驚提、怒沉、喜展眉”言簡意赅七個字說出了的京劇表情。《鬓邊不是海棠紅》熱播同時,全國首檔京劇脫口秀——《瑜你台上見》應運而生。王珮瑜堅信國粹和傳統本身的魅力,誠如她挂在嘴邊的那句話——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另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圖說:王珮瑜“驚提、怒沉、喜展眉” 網絡圖
盡管,從喜歡王珮瑜到喜歡京劇的“轉化率”還遠低于預期,但去年“清音會”,上海大劇院上下三層千人合唱“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的場景,還是讓王珮瑜熱了眼眶,這些年努力“出圈”普及京劇的路沒有白走。
入戲丨古戲樓搭起“造夢空間”
就在去年初秋,寶山顧村悄然聳起一座古戲樓,白牆黛瓦,厚重的木門上,“瑜音閣”三個字蒼勁有力。這是王珮瑜為現代都市人搭建的“造夢空間”,一個讓你“穿越”古今、沉浸于戲的地方。首輪演出安排了《玉堂春》《追韓信》《白蛇傳》等戲碼,和梁上三十餘幀木雕相得益彰。
圖說:瑜音閣 網絡圖
和傳統戲一看三四個小時不同,演出以說書人串場、評彈間演、弦樂四重奏為開場的方式貫穿首尾。在這裡,人們還可以坐着黃包車來看戲;可以畫臉譜、貼片子,真實體驗一把戲曲行頭;還可以在演戲過程中向台上“打賞”,體味一下古時看戲的樂趣,為實現戲曲藝術返本開新、傳統民俗當代化推廣、京劇藝術傳承實踐開辟一條全新的探索之路。
圖說:王珮瑜 官方圖
育人丨培養教師隊伍從娃娃抓起
疫情“自我隔離”的4個月,王珮瑜并沒有荒廢,早在最初就想好要把瑜音閣戲樓建成瑜音社京劇教育項目彙報展示基地的她,為孩子們度身打造了一台兒童京劇。與此同時,她還和出版社合作,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套京劇立體書。
事實上,“京劇,從娃娃抓起”這件事王珮瑜并非從現在才開始做。早在古戲樓聳起之前,王珮瑜已經在着力培養青年京劇教師。如今,這支青年教師隊伍已經覆蓋了上海6個區二十多所學校。此外,她還帶領團隊小夥伴們完成了全國首套青少年京劇通識教材的編寫,并已在寶山開展試點教學,包括常規課程教學、定期主題講座及文化周、藝術節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千餘名學生接受了京劇普及教育。(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