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蘇轼出仕,任鳳翔簽判。嘉佑八年(1063年),鳳翔太守陳希亮在後圃築台,名為“淩虛”,求記蘇轼,于是蘇轼便作了這篇《淩虛台記》。
蘇轼簡介:
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淩虛台記注釋:
國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而都邑(yì)之麗山者,莫近于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淩虛之所為築(zhù)也。
居住在南山腳下,自然飲食起居都與山接近。四面的山,沒有比終南山更高的。而城市當中靠近山的,沒有比扶風城更近的了。在離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終南山),應該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處,(開始)還不知道(附近)有山。雖然這對事情的好壞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卻不該這樣的,這就是淩虛台修築的原因(用以觀山)。
國:指都市,城邑。這裡用如動詞,建城。起居:起來和休息。南山:終南山的簡稱。主峰在今陝西西安市南。于:比。而:連接兩個句子,表示并列關系。麗:附着,靠近。扶風:宋稱鳳翔府,治所在今陝西鳳翔縣。這裡沿用舊稱。太守:官名。宋稱知州或知府,這裡沿用舊稱。所以:的問題。所為築:所以要建築的原因。所為,同“所以”。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lǚ)逍遙于其下。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léi)累(léi)如人之旅行于牆外而見其髻(jì)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築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後人之至于其上者,恍(huǎng)然不知台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淩虛。”以告其從事蘇轼,而求文以為記。
就在它還沒有修建之前,陳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閑遊,見到山峰高出樹林之上,(山峰)重重疊疊的樣子正如有人在牆外行走而看見的那人發髻的形狀一樣。(陳太守)說:“這必然有不同之處。”(于是)派工匠在山前開鑿出一個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個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這之後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為是山突然活動起伏冒出來的。陳公說:這(台)叫淩虛台很合适。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下屬蘇轼,讓我寫篇文章來記叙(這件事)。
陳公:當時的知府陳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縣)人。宋仁宗(趙祯) 天聖年間進士。公,對人的尊稱。杖履:指老人出遊。累累:多而重疊貌,連貫成串的樣子。旅行:成群結隊地行走。髻:挽束在頭頂上的發。恍然:仿佛,好像。從事:宋以前的官名,這裡指屬員。作者當時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是陳希亮的下屬。
轼複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yì),狐虺(huǐ)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淩虛台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台之複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台而望,其東則秦穆(mù)之祈年、橐(tuó)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zuò),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tuí)垣(yuán),無複存者,既已化為禾黍(shǔ)荊棘(jí)丘墟隴(lǒng)畝矣,而況于此台欤(yú)!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欤!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為之記。
蘇轼回複陳公說:“事物的興盛和衰敗,是無法預料的。(這裡)從前是長滿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蓋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沒的所在。在那時,哪裡知道(今天這裡)會有淩虛台呢?興盛和衰敗交替無窮無盡,那麼高台(會不會)又變成長滿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預料的。我曾試着和陳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東面就是當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兩座宮殿(遺址),其南面就是漢武帝的長楊、五柞兩座宮殿(遺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壽宮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宮(遺址)。回想它們一時的興盛,宏偉奇麗,堅固而不可動搖,何止百倍于區區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幾百年之後,想要尋找它們的樣子,卻連破瓦斷牆都不複存在,已經變成了種莊稼的田畝和長滿荊棘的廢墟了。相比之下這座高台又怎樣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長久依靠,更何況人世的得失,本就來去匆匆(豈不更難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誇耀于世而自我滿足,那就錯了。世上确實有足以依憑的東西,但是與台的存在與否是沒有關系的。”我将這些話告訴陳公後,下來為他寫了這篇記。
知:事先知道,預知。昔者:以往,過去。者,起湊足一個音節的作用。蒙翳:掩蔽,遮蓋。虺:毒蟲,毒蛇。竄伏:潛藏,伏匿。豈:怎麼,難道。相尋:相互循環。尋,通“循”。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的君主,曾稱霸西戎。祈年、橐泉:據《漢書·地理志·雍》顔師古注,祈年宮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宮是秦孝公所建,與本文不同。傳說秦穆公墓在橐泉宮下。漢武:即漢武帝劉徹。長楊、五柞:長楊宮,舊址在今陝西周至縣東南。九成:宮名。本隋仁壽宮。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五年重修,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特:止,僅。既已:已經。而況于:何況,更何況。猶:還,尚且。而:如果,假如。或者:有的人,有人。以:憑借,依靠。後邊省去代淩應台的“之”。誇世:即“誇于世”,省去介詞“于”,在。而:表示順承關系。不在:是說“台”和“足恃者”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乎:同“于”。既:已經,譯成現代漢語時也可以用“以後”或“了”來表示。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見的“之”。
蘇轼的主要作品有: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贈劉景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醉翁操·琅然、沁(qìn)園春·情若連環、望江南·超然台作、留侯論、西江月·頃在黃州、東欄梨花、和董傳留别、南鄉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和子由渑池懷舊、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西江月·平山堂、鵲橋仙·七夕、少年遊·潤州作、江城子·江景、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題西林壁、蝶戀花·春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陽關曲·中秋月、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嬌·中秋等。
《淩虛台記》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