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感悟】鎮江北固樓懷古
2017-12-06 方圓十一
鎮江北固樓懷古
文丨直升初二/滿易
編輯丨續中亮
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段考中的那道文學常識題——生子當如孫仲謀中的“仲謀”指的是?童鞋們的想象力豐富多彩,一道試題竟做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讓老師們震驚地直發朋友圈感歎——嗚呼哀哉,仲謀到底指誰?語文老師們在判卷的過程中也自然是忍俊不禁、哭笑不得。
其實,這個題幹出自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其内容大緻是講:什麼地方才能看見中原呢?北固樓上滿眼都是壯麗的風光,從古至今有過多少國家興亡之事,就像那滾滾長江東逝水綿延不絕;孫權年少便做了三軍統帥,控馭東吳,然而戰亂卻從未停止,天下隻有曹操和劉備是他的敵手。難怪曹操當年感歎說“要是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這首詞初讀時看似毫無邏輯和章法,然則卻是意味無窮!試想孫權當年坐擁東南,形勢與南宋極為相似。整首詩中,作者對孫權的不畏強敵進行了熱情地贊頌,并借此隐晦地批評了當時南宋朝廷的不思進取和軟弱無能。家國不幸詩家幸,北固山同樣給予了稼軒創作的素材和情感的寄托。那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要從北固山的曆史說起啦……
北固山,南鄰東吳鐵甕城,北臨長江,形勢險要,景象壯觀。因此,其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山上的北固樓興建于東晉成帝鹹康元年(335),後多次遭受兵火洗禮而重建。它的曆史、它身上發生的故事,同它的修建史一樣,滄桑而跌宕。
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時期尚無甘露寺,便已有北固山(甘露寺是唐朝李德裕為了紀念三國而後建的)。這山上有着許多與劉備招親有關的古迹:一是試劍石,北固山中峰西麓的鳳凰池内有兩塊巨石,每方中間很整齊地裂為兩半,相傳乃是孫、劉二人揮劍劈成;二是溜馬澗,位于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人言孫權聽了劉備的話,懷疑後者嘲笑他不會騎馬,于是他便命人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騁下山,後又回到嶺上對劉備說:“難道南人真不會騎馬?”劉備聽後便重複了孫權的做法。兩人均将馬停在山坡上,揚鞭大笑……浪花淘盡英雄,此乃北固山的第一個小故事,也是北固樓的序言。
大同十年(544)三月,梁武帝蕭衍“幸京口城北顧樓”,并将“北固”改稱“北顧”。自此,北顧樓也開啟了它人生中的第一個閃光點。蕭衍提筆寫下了“天下第一江山”等字于北顧亭的牆壁上(相傳孫權也曾在此贊歎“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并作《登北顧樓》一詩用以記叙此遊的盛況和贊美北顧的形勝。
如果說,蕭衍遊北顧山是它生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的話,那麼,南宋時期辛棄疾登北固樓,就應視為它生命的巅峰。辛棄疾在宋甯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翌年陽春三月,他又被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
鎮江,在中國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然而彼時卻成為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辛棄疾對鎮江并不陌生,到任後僅一年,就做了不少有利于抗金北伐的好事。但是,辛棄疾卻并未因此而得到朝廷的重用,相反翌年即被調離鎮江。此前,當抗金主将韓侂胄一意孤行、不聽勸阻時,辛棄疾就覺察到了自身處境的不妙,并深感時局艱難。為此,他憂憤交集,将這一腔熱血和對朝廷的赤膽忠心化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抒發出來。可以說,今天的人們之所以會知道北固樓(亭),大多便與辛棄疾的這兩首詞有關。如同崔颢和李白的詩歌讓黃鶴樓名揚天下一樣,辛棄疾的詞作也使得北固樓蜚聲中外。
登上北固樓,便可遠遠地眺望鎮江四大名山之二——金山和焦山。北固山北臨長江,與金山、焦山互成犄角之勢,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我們循着曆史的軌迹拾級而上,一邊聽導遊講解,一邊感受彼時孫劉的豪情和蕭衍筆下的“天下第一江山”,口中還不時地誦讀出稼軒的詞句,這真真是有一種穿越之感。
此次遊曆,我收獲的不僅有美景和旅途中的歡聲笑語,更有那一腔赤子情懷……臨樓遠眺,我不禁想感歎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附:
登北顧樓詩
蕭衍
歇駕止行警。回輿暫遊識。
清道巡丘壑。緩步肆登陟。
雁行上差池。羊腸轉相逼。
曆覽窮天步。矖矚盡地域。
南城連地險。北顧臨水側。
深潭下無底。高岸長不測。
舊嶼石若構。新洲花如織。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