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狗是從狼演化(或者講馴化)而來的,但是什麼時候被馴化,它們的具體差别,很多人都并不知道。
早在1997年,一支來自美國和瑞典的科研團隊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它們在對現生的狗和狼進行了DNA測序後,結果顯示馴化作用應該在超過10萬年前就發生了,但是直到15年前,答案都被認為非常簡單。通過碳同位素測年顯示,考古學家找到的最古老的犬類遺骸是在距今12000年到14000年之間。
狼被馴化成狗,普遍認為并沒有一個很準确的時間點,但是可以肯定認為是長期逐步演化的結果。
考古學例指出——改變在長期共處中形成
對那些不僅在生物學上不同于狼而且又與人密切關聯的狗,可能最早建立的較完善的考古學例子來自12000年前位于現在以色列北部地區的一個墓葬,其中的一個人有一隻手伏在了一隻小狗的身上。這樣的姿勢顯示出這隻小狗與那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而且它的牙齒也明顯小于那一時期生活在附近的狼,這些都表明了它必然來自家養群落。 無論是這隻小狗與其野生同類所大為不同的外在馴化特征,還是它與其主人之間明顯的密切關系,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突然出現。
狗的演化并非全是突然發生的,促使它們改變自己的力量是在它們與人的長期共處中形成的。事實上,在這同樣的幾千年裡,我們也發生了與狗差不多大的變化。家犬的曆史是與我們從狩獵采集向現代城市居住方式的轉變緊密相連的,它們的角色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改變。
可能是狼自己開啟了馴化過程如果豬花了兩千年才轉變為農業家畜的話,那麼狗可能也要花費同樣長,甚至更長時間。由于馴化毫無經驗可循,人們一開始便不可能是蓄意馴化狼的;一個更為可能的場景是狼自己開啟了這一過程。
這些天生溫順的狼從人們那裡所能獲得的資源必須足夠充足,以便它們可以采取一種新的繁育方式。并不是把它們藏在窩裡,本質上“溫順”的母狼也莫名其妙地允許它們的幼崽接觸人類,因此在随後的世代裡不斷選擇溫順的個體就能夠一直持續下去。潛在的溫順起始于對應激激素的産量和反應性上的變化,這些轉變在溫順的農場狐狸和狗身上較為明顯。
當人類有意馴化狼的時候,狼可能自己也“開啟”了馴化過程。
關于幼态持續化事實上許多這些改變都可以被歸結于一個常見的生物學機制,這一技術術語被稱為幼态持續化(neotenization)。粗略地說,這就涉及當身體的某些部分停止生長時,而身體的其他部分卻持續生長的現象。如果整個骨骼比通常更早地結束生長,但内部器官卻持續成熟,那麼結果就是産生體型更小但仍然可以繁育後代的動物(狗)。
掌控了家犬成長的選擇性發育停滞原則同樣可以用來解釋馴化是如何塑造家犬的行為的。例如,與大多數動物不同,狗狗會一直玩到它們成年以後。因為幼狼的行為比成狼的更加靈活,而除了在家犬性成熟并可以繁育後代的重要時期外,它則被比作還沒有長大的狼。在某種意義上,它的行為發展已經被軟禁了。
狗與狼的差别,更主要在于行為
溫順的狼可能在一開始具有社會學習能力的延遲期上不同于不溫順的狼,那種對人類接觸的容忍度有了持續發展的時間。對家犬來說,它們更像行為發展已被進一步減緩的溫順的狼,它們在(狼的)幼年時期的行為就被遏制了,此時的行為更為靈活,因此能夠更容易适應人們的需求。對控制大腦和行為發育的轉盤進行一些簡單的重置,理論上導緻了狼從野生轉向溫順,從溫順轉向馴化,并進而形成多種多樣不同大小和形态的家犬。
由于馴化和培育品種犬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們探究狼與狗的演化淵源,并不能馬上有成果,但是倒也可以對狼和狗增加多一點認識和好奇,也希望能大家能發表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