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與天牛”,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昆蟲,大家不免奇怪,為何把它倆放一起,是因為都是昆蟲嗎?是,也不是——說是,是因為這兩種昆蟲都是我們小時候常捉常玩的;說不是,是因為我們小時候把牛虻與天牛都叫牛虻(發mang音,沒人能準确地發meng音)。
牛虻是能叮入牛皮吸血的善飛昆蟲,像一隻大号的蒼蠅,有着銳利的口器,被叮上一口不僅是癢癢而已,而是痛癢痛癢的一個紅腫大包,抓撓不得,那個難受三兩天都消不了。偏偏我們經常洗澡的寨壕或洛河岸邊,滋生着很多牛虻,洗澡時被叮咬是免不了的事情。因此,大家對牛虻恨得咬牙切齒。
每年夏天,我們一群小孩都會在中午或黃昏時分泡在寨壕裡,星期天則跟着大孩子去洛河洗澡。而這兩個時段也是牛虻最活躍的時間。當大家踩着水,揮着胳膊打水仗最是興奮的時候,背上的刺痛也來的猝不及防。趕緊讓旁邊的夥伴幫着拍一巴掌,牛虻能不能拍下來暫且不說,這一巴掌可是結結實實得一點不含糊。一邊咒罵着牛虻的可惡,一邊嘟嘟囔囔抱怨着夥伴下手太狠。有些使壞的家夥也會借口幫你打牛虻而冷不丁地給你一巴掌,在嘻嘻哈哈中又會激起新一輪水仗。有時為了免遭毒手,在感受到牛虻叮咬時趕緊一猛子紮進水裡,趁便潛到使壞者下面,抓住他的雙腳雙腿往水裡拽。在使壞者驚恐地踢騰中冒出水面,得意地哈哈大笑。
發小韓鵬家在學校邊上,跳下半截圍牆就是學校。他家在圍牆邊上養了一頭牛,大家沒事就爬上去抓牛虻。夥伴們看準牛身上的牛虻,拳頭半握,快速地向牛虻撇過去,在牛虻飛起之前迅速握緊拳頭,将牛虻握在拳心。抓住後,大家會将牛虻屁股的尖尖拽掉,塞入卷好的小紙條,美其名曰“雞毛信”。而後放飛牛虻,讓它帶着“雞毛信”飛走,是生是滅就看它的造化了。那時真是非如此不足以解心頭之恨。
天牛是需要到樹上捉的,那時不知天牛的學名,也管它叫“牛虻”或“大牛虻”。當時捉的最多的是星天牛和桑天牛,星天牛在榆樹上比較多,桑天牛則構樹上比較多。
星天牛通體黝黑,布滿白色斑點,閃爍着金屬光澤,比較漂亮,正面看還真和牛頭比較像。但榆樹上除了星天牛外,還有一種小蟲子,一堆堆一窩窩,散發着難聞的氣味,想捉星天牛這些蟲子是繞不開的障礙,因此想捉得一隻星天牛也着實不易。
桑天牛活躍在路邊的構樹上,尤其是木業社廁所邊上的那棵大構樹,每次去捉都不會落空。構樹枝條折斷會流出白津,黏黏的,沾在衣服上極難洗淨,因而大家都會比較小心。木業社廁所旁邊的構樹緊靠圍牆,大家爬在圍牆上,捉起天牛相對方便一點,不至于身上粘上難洗的黏液。
其實這些黏液也不是一無用處,據說可以治療頑固的牛皮癬。那時奶奶的手肘處有一片癬,經常癢的難耐。冬天奶奶會讓我幫她買膚輕松,春天構樹發芽後,奶奶就讓我幫她折些構枝,用構津塗抹。因此,我會利用這些機會,順便捉桑天牛。
桑天牛棕黃色,沒有星天牛漂亮,但力氣比星天牛大。我們會将捉到的天牛脖子系上細線,任它或爬或飛,也是難得的樂趣。後來有夥伴開發出天牛拉車,就是把線的一頭系一個線轱辘或一個梭芯(線轱辘,木制,圓柱形,中有一孔,兩端有擋頭,纏線所用;梭芯,金屬制,縫紉機底線繞線用。線轱辘和梭芯都是母親的縫紉用品。)讓天牛拉着走。天牛的力氣很大,拉個線轱辘或梭芯不在話下,大家就比看誰的天牛力氣大,拉得快。一般情況下都是桑天牛獲勝,鮮有星天牛獲勝,獲勝後夥伴們得意的笑聲至今還依稀在耳邊。
一晃幾十年過去,牛虻和天牛都極少見到了,但這些鮮活的記憶還清晰地留存在腦海深處,告訴自己那些曾經美好的童年。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特别緻謝。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