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檔綜藝火了四年,豆瓣評分年年居高,
并且在第四年依然勢頭不減,大有持續火下去的趨勢。
它就是愛奇藝的王牌節目——
《奇葩說》
9月21日,《奇葩說第五季》上線了。
希瓦當然是第一時間看的。
毫不誇張的說,這一年百無聊賴饑渴難耐摩拳擦掌,看什麼綜藝都不靈,就為了等它上線。
可是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說它呢?
因為前面2期,是真的不好看。
簡單總結一下前兩期的内容就是:
一群明明不奇葩卻偏要裝作自己很奇葩的人,上來賣痞賣土賣蠢,賣各種亂七八糟的人設。
硬剛的、哭的、背詩的、念作文的、潑皮耍賴的…
敢情是個會吵架的,都來了。
搞得節目慘不忍睹,簡直就是:大型“群魔亂舞”現場。
但是要希瓦罵它吧,還真有點下不去口;
誇它吧,又覺得有點違心。
于是隻好先保持觀望。
而且講實話,作為一名五年老粉,希瓦還是有信心可以看它後期發力的。
畢竟馬曉康的核心配置還在:
老奇葩們的中堅力量也還在:
隻要有耐心,篩子總是能把亂魔篩完的。
果不其然,随着第四期第五期節目播出之後,
希瓦能明顯感覺到,所有人都在漸入佳境。
雖然《奇葩說》第五季從一開始就伴随着許多雜音。
比如選手打架的:
離婚離到上熱搜的:
老奇葩退出節目另謀發展的:
但如果要選一檔中國近五年最好的原創綜藝之一,《奇葩說》依然在我的名單裡。
原因我想可以從以下三點來進行闡述:
1、專業性
很多人說《奇葩說》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專業了:
選手邏輯混亂、撒潑打混,沒有價值輸出,隻剩功利表演。
但在希瓦看來,事情肯定還沒嚴重到如此地步。
觀衆之所以會産生這種觀感,主要還是因為:
(1)海選階段林子太大,什麼人都有;
(2)節目做久了,老奇葩們都在成長,粉絲們的要求也跟着在不斷拔高。
這時候看那些初出牛犢的新人,難免就會顯得生硬 尴尬。
其實如果大家願意回頭看看第一季的海選,也不見得就比現在更好。
就像花希說的:
第一季的肖骁,也曾是撕天撕地不講邏輯的,可是自從當了BBKING,現在也要講究個“以理服人”了。
其實如果一定要從辯手的專業度來考量節目的專業度,
那我們可以數數這些年《奇葩說》“專業辯手”的變化情況:
第一季:
馬薇薇: 國際大專辯論會辯手、冠軍隊主力三辯
第二季:
邱晨: 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辯論隊教練、帶隊獲得數次國際冠軍
周玄毅:武漢大學辯論隊總教練、 "四大名嘴"之一趙林的得意門生
第三、四季:
黃執中:寶島辯魂,國際曆史上唯一連續兩屆拿下國際大專辯論賽的最佳辯手,也是曆史上唯一未晉級決賽卻可以拿到“國際大專辯論賽”最佳辯手的傳奇人物
第五季:
熊浩:香港大學法學博士、複旦大學法學副教授、談判專家
龐穎:耶魯大學畢業、新加坡國立大學辯論隊教練
詹青雲:哈佛辯論隊的組建人,辯論世界杯冠軍和最佳辯手
五季下來,我們會發現:
專業辯手的數量是在增多的,頭銜也在不斷拔高。
但他們的表現,卻不一定比“業餘辯手”更好。
抛開亂棍打死老師傅的情況不談,在第三期評選隊長的比賽裡,我們發現:
龐穎 熊浩的“專業學霸隊”,居然打不過顔如晶 傅首爾的“老師傅隊”。
這是因為龐穎和熊浩的業務能力不行嗎?
顯然不是的。
這是因為:他們還不夠适應這個舞台。
他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辦法,可以把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适合這個舞台的表達完美地融為一體。
他們懂得辯論,卻不懂得觀衆想要什麼。
就像第五期裡,邱晨和馬薇薇評價大學生辯手席瑞說的:
如果慣用以前校園辯論賽的打法,講乏味冗長的大道理,席瑞可能會失去一部分觀衆的耐心。
這就是老奇葩們強的地方:
他們不僅強在專業,更強在已經适應了這個充滿娛樂性的舞台。
而像肖骁花希這一流派的“業餘辯手”,也早已通過這個舞台成長得越來越專業。
所以老奇葩們很容易“碾壓”新人,給觀衆造成新節目“人才零落”的錯覺。
其實或許我們該做的,
不是過早地給《奇葩說》第五季下“不專業”的定論,
而是給他們再多一點的時間。
再說導師。
《奇葩說》其實一直都在試圖通過“飛行導師”的設置,增加節目的專業度。
從金星到張泉靈 羅振宇,再到薛兆豐 李誕。
我們會發現導師的人選,從“具備娛樂性”變成了“娛樂性 專業性兼具”,甚至是“專業性>娛樂性”。
從薛兆豐教授的加入就可以看出來,随着《奇葩說》的熱度越來越高,馬東迫切地想讓節目變得越來越專業 高級。
也因為每一位導師都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取得過不俗成績的大神。
所以大家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總有不同,于是才造就了《奇葩說》特别的節目效果:
他們總能從自己的角度,别開生面且不乏深刻地分析每個看似淺顯的辯題。
盡管切入角度不一樣,但都顯得那麼專業和令人醍醐灌頂。
每一次開口,都讓觀衆欲罷不能。
其實這才是《奇葩說》專業的地方。
這裡的人,不需要每一個都是專業辯手,但他們必須每一個都能獨立思考,
然後為觀衆貢獻有價值的觀點。
這就引出了接下來要說的第二個理由:
2、頭腦風暴
從舞蹈到内容付費、到脫口秀、再到經濟學,
《奇葩說》每一屆的導師,都在橫向拉寬這個節目的緯度。
它不僅促使我們思考,更重要的是:
拓寬我們思考的空間。
從第一季到第五季,《奇葩說》的辯題從來都是貼近生活的。
比如:
該不該看伴侶手機?
整容會幫你成為人生赢家嗎?
沒錢要不要生孩子?
買房or不買房,哪個更幸福?
生活被工作填滿要辭職嗎?
世界需不需要超級英雄?
用李誕的話來說就是:
搞一些沒什麼可說的無聊話題,找角度硬說。
它們似乎就是那種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卻永遠無法得出一個準确答案的問題。
但《奇葩說》的厲害之處就在于:
它把這些“矯情”的問題,都聊出了讓人不得不服的高度。
所謂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奇葩說》做到了極緻。
《奇葩說》的成功,在于它用一種開玩笑的方式,走進了觀衆的心,
而這種方式,正是我們這代人所需要的。
社會走到今天,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就業壓力、買房壓力、催婚壓力和養老壓力等諸多無形的壓力。
這些壓力的可怕之處在于:
它們會時刻壓在我們心頭,但同時又顯得那麼輕飄飄的。
因為這是在物質豐裕的和平年代才會生出的東西。
所以我們無法述說、無法嚎啕大哭,無法說自己快喘不過氣了。
似乎所有受傷的事情,都必須用一種自嘲的态度講出來,才顯得自己成熟。
否則就是矯情。
《奇葩說》顯然深谙此理,
它觸到了我們每個現代人矯情卻又不敢認真矯情的那一面,
用一種調侃卻又走心的方式,嬉皮笑臉地跟我們講了一些有的沒的的大道理。
它從不認真,因為認真會讓人尴尬;
但它也從不回避,因為回避會讓大家變得更孤獨。
我想這也是《奇葩說》能夠做到如此“包容”的原因。
同性戀、整容、變性、小鮮肉、搖滾歌手、少女或中年婦女……
總之每一個人,在這個舞台上都是平等的。
他們可以在這裡盡情 說自己想說的話,綻放光彩、赢得榮譽和掌聲。
它讓我們明白,哪怕是肖骁這樣的人站上舞台,也不隻是為了博眼球,而是為了證明自己。
這也是希瓦最後想說的一個點:
3、快樂與感動
快樂 感動,這是一檔好綜藝永恒的經典配方。
但如今能做到這樣的綜藝節目,已經不多了。
《奇葩說》的感動,不僅僅來自于辯題,
更來自于選手本身的力量。
我們會發現:
不講邏輯、嬉笑怒罵的肖骁,有一天也會變成BBKING;
把辯論當成生命、卻隻能是千年老二的如晶,在第五季依然沒有放棄讓自己保持前進的姿态;
四年過去了,我依然驚歎于這些老奇葩們的生命力。
他們讓我在感受了一次又一次以為到達了頂峰的辯論之後,還能在下一次的比賽中看見源源不斷的驚喜。
看着一個人成長,像小草一樣迸發,一次比一次變得更好,仿佛永遠不曾懈怠、不會斷電,
而且你還聽了那麼多關于這個人的故事。
這件事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動了,不是嗎?
所以,走到第四個年頭,
即便《奇葩說》已經有了那麼多負面新聞;
即便我也曾經想吐槽這個節目;
但扪心自問,它依然是我最愛的綜藝。
尤其當如晶說出那句“你不看,你問我現在演到哪裡了,我要怎麼告訴你演到哪裡了”時,
我依然會被感動落淚。
畢竟對面還坐着我的三、四、五位男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