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曆史文化名城。然而它為什麼叫商丘呢?商丘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商丘最早叫“商”,它是遠古五帝到夏朝這一段時間的一個地名。
相傳大禹治水時,他的助手有契[ xiè ]、伯益、後稷、夷堅等。大禹治水成功後,這些助手作為有大功之臣,都得到了封賞。契封到了“商”,契所率領的部落以地名為号,稱為商族。從此商族在“商”這塊土地上不斷繁衍壯大,契也就成了商族的始祖。
契死後就埋葬在“商”,埋在他生前所建造的觀星台下,觀星台就是現在的阏伯台。他的墓地被後人稱為“商丘”,以後逐漸演變為整個“商”地的稱呼。
這就是河南商丘市名稱的來曆。契就是火神阏伯。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五帝之一的帝喾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契,小的叫實沈。這哥倆見不得面,一見面就打架。帝喾拿他們沒辦法,隻好把兩人遠遠地分開。 契分到了“商”,契在“商”的職責是管理火種,管理東方的商星,商星就是大火星。實沈分到了大夏,他的職責是負責西方的參星。參商二星一東一西,彼此相距很遙遠,而且這兩顆星星在空中是此出彼沒的,不得機會見面。帝喾以此來避免兄弟二人見面打架。
這個傳說衍生出的典故叫“參商不見面”,後人常用這個典故來寓意兄弟不睦和親人不和。
契自從到“商”之後,每日勤勞敬業,嘔心瀝血,不僅出色地保管了火種,還觀天象,察自然變化,并為此建造了觀星台,發現了大火星運行的規律,制定了古代的曆法殷曆。
阏伯對我國古老天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們感念其功德,感念其兢兢業業管理火種,将他尊為火神,将觀星台稱為阏伯台。
至于契為什麼又叫阏伯呢?相傳周武王征讨商纣王時,有太歲星出現在大火星旁邊。古人以太歲在甲曰阏逢,這一年正好是年幹之首。當時的人們均認為這是個好兆頭,于是就把管理大火星的契稱為阏伯,用于表示契是排行老大。
阏伯死後葬于“商”地,後人以封地為“商”,以墓地為“丘”,故稱“商”為“商丘”。
這兩個傳說有一個共同點,即“商丘”這個名字是因為火神阏伯葬在此地而來的。
那麼“商丘”跟我們現在使用的“商人”、“商品”、“商業”這些詞彙有關系嗎?回答是肯定的,有關系,而且是最直接的關系。也就是說,商丘是“商業”的源頭之地,我國的“商文化”就發源于此地。
火神阏伯去世後,他的後代們在商丘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發展農牧業,逐漸壯大,後來他們的東西就有了剩餘。
時光飛逝,商國的第七任君主王亥繼位了。王亥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又開始馴牛馴馬,還發明了牛車,然後拉着多餘的農副産品到其他部落去交換東西。這正是華夏貿易活動的開端。
于是其他部落的人就把前來從事物品交換活動的商國人稱為“商人”,把“商人”拿來用于交換的物品稱為“商品”,把“商人”所做的這種交換物品的事情稱為“商業”。這些詞一直沿用至今,早已經演化為通用的商業詞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