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嗎?近日,“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登上熱搜點開一看,是一群正在考試的小學生,将課本放到了過道上什麼意思?傘在哪裡?如今互聯網上讓人看不懂的熱搜越來越多,折射出互聯網“梗文化”對日常語言表達的影響,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嗎
近日,“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登上熱搜。點開一看,是一群正在考試的小學生,将課本放到了過道上。什麼意思?傘在哪裡?如今互聯網上讓人看不懂的熱搜越來越多,折射出互聯網“梗文化”對日常語言表達的影響。
原來,這是一個“網絡梗”——“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别人撐把傘”曾是網上熱門的“心靈雞湯”,這些00後老師們念書時曾想過、用過的作弊手段,比如偷看課本等,在他們當上老師後能見招拆招,讓現在的學生無法作弊,等于将自己撐過的“傘”撕了,讓如今的學生隻能“淋雨”。
原來,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想要表達的跟“傘”完全無關。這樣的表達方式在互聯網上還有不少。比如有人自稱“秋高”——意思是被人“氣爽”了。又比如有人勸你做一朵“秋天的菊花”——意思是“可以想開了”。
有專家曾分析過網絡梗背後的文化,認為人們以一種戲谑解構的姿态自嘲解壓,創造了很多網絡梗,不少進入流行語之列,在網絡話語中拓展了自我表達的方式。但問題是,有多少人會知道“撕傘”到底是什麼意思?固然,“很多‘梗’就是在網絡上表達的,在現實中沒有人會這麼說話。”然而,現在的線上和線下,還有什麼截然兩分的邊界嗎。
而既是語言文字,總是用于表達意思、交流感情的工具,總要讓人明白,比如“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即便是95後老師,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更遑論不在一個年齡層次的網民。實際上,網絡詞彙使用場合和對象本來就有限,一旦網絡詞彙脫離了網絡這個語境,往往讓人不知所雲。而當現在如“撕傘”這樣的“梗文化”越來越随心所欲,也必然更加制約了語言功能。
不可否認,語言是活的、變化的,充滿活力的網絡文字,有一部分經過時間的過濾,約定俗成後被網民接受,并逐漸流傳到網外,有不少已為人們所熟知,甚至已經出現在正式的文本上。這些充滿“網絡梗”的流行用語,有人認為符合年輕人的表達特點,有着讓人“會心一笑”的能力,不影響語言的正确使用;但也有人認為這類現象屬于“語言污染”,應該杜絕。
對于“梗文化”固然可以見仁見智,但于網絡語言卻從來都有一條底線,那就是不能影響祖國語言文字的純潔。而作為老師,有着引導規範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責任,與網絡詞彙應該拉開适當的距離,由此來看“00後老師開始撕傘了”,就難免讓人擔心。
(東方網·東方快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