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走親戚是我國的風俗和傳統,親戚之間走動才是親戚,所以,大過年的,親戚之間來回走動都會帶上禮品,更有人情味。那時候每家每戶都不容易啊!有時候為了走親戚準備禮品,都成了人們的負擔了!不走不行,走吧又沒禮品,真的是難啊!
四十多年前,娘借7斤麥換馍走親戚,半路多出一個馍,這事我記得。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吃的高粱餅子,外面粘裡面夾生的,特别難吃。用地瓜蘿蔔南瓜當主食,到現在對蘿蔔南瓜不感興趣,一提那高粱面餅子就嗓子卡的慌現在吃饅頭是吃飯,很少品滋味,那個年代吃饅頭是享受,邊吃邊品味,那種香甜的饅頭味是永遠難忘的!走完親戚回來後看看人家留了幾個,留兩個以上就說人家太摳。那個年代一年吃不了幾回白面饅頭,農村人過得太苦了!
我媽跟我講,她當年剛結婚過年時走親戚家去拜年,親戚會客氣地煮2個雞蛋吃。如果吃雞蛋時,親戚用筷子夾破了,表示可以全吃完。如果沒夾破,就暗示可以吃一個(家裡經濟困難),剩在碗裡另一個得留着明天有親戚拜年來吃!
走親戚都壓回一些,我們這邊興拿7斤壓2斤,拿六斤,壓一斤半!記得當時,家裡的馍分兩種,一種白馍給奶奶吃,給出力幹活的父親吃,我們和母親吃黑馍。小時候就是拿一籃子饅頭也沒有留下的,一籃子饅頭能夠走好多親戚,差不多都走完了。一家最多留兩個,在我的印象裡。另外還得給壓回去點東西。後來,條件好點了,變成了用紙包的點心,也就是現在的桃酥之類。
一直到90年代中後期了,我們這過年走親戚還是拿馍馍,但是馍馍是有講究的,拿幾個大的幾個小的,幾個饅頭幾個花馍,幾個糕馍等等,然後到了親戚家吃飯,吃完飯親戚會回幾個自己家的馍或者别人帶過來的馍,記憶中,一直持續了好多年,大概知道2000年以後吧,大家都有閑錢了,這才開始拿禮品了,牛奶啊!八寶粥、餅幹、酒、之類的東西都有了。
80年代,我媽帶着我挑一擔去集上買蜂蜜湊學費。舍不得花錢買吃的,回來路又餓又渴,媽媽就把一杯水倒進裝蜂蜜的空桶裡,搖晃着桶再把水倒出來,我們兩個就喝着甜甜的“刷桶水”回來。 回想那樣的場景,總覺得對現在生活萬分珍惜,對父母也是充滿感恩!
想起了我小時候。記得有一次我想吃揪片了,白面做的,就睡在炕上裝病,想讓我媽給我做的吃一頓,我媽地裡回來,問我怎麼了,我說不舒服,我媽摸了摸我的額頭,說,怕是感冒了。說完拿起面盆出院了裡去了,我偷偷起來看我媽幹什麼呀,原來是我媽拿着面盆跟鄰居家借白面去了,我就偷偷溜回來鑽被窩裡了。過了會,我媽拿着借來的白面,給我做了一碗揪片湯,放了點蔥姜蒜,讓我吃了,感冒就好了,那個時候一碗白面就能治了一般的風頭感冒,這個事我也一直沒忘,也忘不了…
中國的那個年代,“娘”是最偉大的!特别是有“老”有“小”的家庭,“娘”既要孝敬“老”又要抓養“小”,隻有自己忍饑挨餓不分晝夜的操勞,所受之艱難困苦是現在的年輕人想象不到的,
往事如煙又好像在眼前,那個年代常年吃地瓜面偶爾吃些玉米面蒸的窩窩頭。吃白面馍一年也吃不了幾回。經曆過那個年代,當年父母真是不易,他們用他們淳樸的言行,傳給了我們優秀的品質,感恩父母輩,不忘過去,珍惜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