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楊麗芸 崔貫利
【小明語錄】
有些孩子,你可以看他很皮很皮的,這些孩子,從小要給他,形成超我。因為他比其他孩子的那種心理能量要更大,他膽子更大,他更敢嘗試更多的事情,所以形成超我,對平衡他的心理力量,是有好處的。
01 高三的複讀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段時間,如何做好心理工作?
首先要清楚的問題是,你的答案是什麼?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為什麼我要問你這個問題呢?
因為這個問題本不該問别人,而應該問家長自己和孩子。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回答。
- 第一步,問自己“在複讀高三的這段時間,我想做什麼?”
- 第二步,要問自己的孩子,複讀這一年的時間裡,他是怎麼想的,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作為父母,沒有去詢問他的想法,沒有了解他的思考過程,沒有了理解他的情緒和心理狀态,沒有遵循他的意見,隻是臆測,給出一些答案,本身就是不尊重主體的。
因為主體實際上是孩子自己的。
所以家長和孩子在不斷地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慢慢從一個指導性的角色,轉換成一個朋友式的角色。
02 父母與孩子工作中的三個階段
在父母和孩子的工作中,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以父母為主導的,告訴孩子該做什麼—— 一種家長式的論點。
- 第二階段,家長詢問孩子在這個角度,他作為主體資格時,他發出他的聲音,他的觀點,他的感受。
- 第三階段,家長和孩子能夠有機會坐在一起互相地探讨關于某件事雙方的感受,并且在探讨雙方感受的過程中建構出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思考,建構出一種超越雙方共同思維限制的一種東西。
在這個過程中,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最有意義的。
03 失敗的價值
失敗創造了什麼?失敗創造了一種從來沒有經曆過的可能。
家長的三個身份的轉化對孩子來說其實就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孩子能夠慢慢從一個被動的學習者的角度開始學會作為一個主體資格去思考,然後再學會做一個建構的參與者來建構出答案,這個對學習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
就像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總是用一種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怎麼樣來應付考試。這種角度如果不突破,永遠都會有一個思維的死角,思維的限制。
所以我們應該讓一個學生能夠從一個學生的角度,到慢慢變成老師的角度,最終能夠變成學生老師共同建構出一種觀點的角度。
這同樣代表着孩子思維方式的拓展,這種思維方式的拓展肯定對他的學習有好處。
最重要的就是失敗創造了一種可能。
意思就是如果沒有經曆失敗,他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去體驗一次像高考失敗這樣的事情,他不會明白高考失敗對他而言意味着什麼,或者高考複讀對他而言意味着什麼。
因為其他人不一定有機會體驗到這一切。所以重要的不是在于體驗了一次别人沒有體驗過的東西,重要的是從這個體驗中,獲得了一些别人無法獲得的經驗,這才是價值。
所以這些思考的角度都是家長和孩子可以共同探讨的。
家長從父母的身份慢慢變成和孩子朋友一樣的身份來推心置腹地談一談,這本身就代表着孩子的人格在成長。
他可能需要更多地為自己的未來考慮,更多地用自己主體性的資格來考慮自己和這件事情的關系。
這個本身能創造出孩子自發性的關于學習和思考的一種狀态。
這種自發性的學習狀态本身是很減壓的。
就像當你被動被别人命令工作時,會感覺很難受。但當你自己願意去做一件事情時,壓力會減少很多。哪怕做的是同樣一件事情。區别就在這裡,原因就在這裡。
當一個孩子能夠擁有一種主體性的資格,而不是被家長所要求的一種孩子的身份,他和家長能夠以朋友的身份來談論某件事情,他自己思考這件事情對自己的人生帶來的影響。
這個時候他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動力就轉變了,學習動機和動力的轉變常常被認為一個人學習狀态、學習能力的一個飛躍的一個必要的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切記不要太多地告訴孩子要做什麼。
04 讓孩子獨立思考
可以設想一下,一個高三的學生,從他的大腦發育的成熟度而言,以及他對自己學習狀态思考的深度而言,都不是家長能夠達到的。
家長不可能比孩子更能明白學習過程中他應該做些什麼。最主要的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個孩子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其實不是的,而是因為你沒有給他一個主體性的資格去思考這個問題,他是被動的。
人們在被動時不會太多地去考慮與自己相關的問題。
所以當家長把這個權利交給孩子,特别是像高三這件事情。
家長可以這樣說幾句話:“對我們而言,其實你已經超過了18歲了,不管你是複讀還是上大學,對我們而言你都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
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你渡過高三複讀這一年,其實和你在大學裡面讀一年級在我看來都是沒有區别的。
因為這都意味着,你都要學會一些東西,站在一些新的人生角度去看問題。這代表着你将用一種更加成熟,更加成年人的方式去處理一些事情。
所以我們将會削弱我們作為父母的一個角色。
然後我想問你,你需要我們在這一年裡面為你做什麼?我們會配合你,我們會給你更多的屬于你自己的權利去決定你想要怎麼度過這一年。”
(本文節選自小明老師《第三代兒童心理教育》,未完待續)
【小明語錄】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經曆過多少個十年與過去,人生更重要的是,你能創造多少個嶄新的十年與未來。
原創公衆号:心夥伴(ID:xhbe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