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豫南信陽楚王城附近一個村莊,有一個人養了一群羊,每天除了放牧時,就把它們都關在羊圈裡,以防走失且能不被野獸叼走傷害而損失。
但是有一天早晨,他準備去放羊的時候,卻發現羊圈裡少了一隻羊。經過他一番查看,發現羊圈破了個窟窿。夜裡有狼從窟窿鑽了進來,把羊給叼走了一隻。放羊人的鄰居路過時,勸他說:“你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不然的話,狼還會再來的,不然還是不安全啊!”但是這個放羊人不肯接受鄰居的勸告,反而回答到:“反正羊已經丢了,還修補羊圈來幹什麼?”鄰居看放羊人不肯接受建議,也不便再多說什麼了…,但搖一搖頭走掉了。
第二天早上,那個放羊人他去放羊時,發現圈子裡的羊又少了一隻。原來,夜晚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于是,這回認真的堵上了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也再也沒有丢失過。
近期,史河無我居士閑暇之餘,在今日頭條平台寫點賞石及生活感悟随筆小短文,每每思之古今華夏的讀書人,皆有家國情懷,先賢曾說“闆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雖不能夠像大師們文以載道,指點江山激蕩文字,然而匹夫有責,念念不忘興衰之個人的擔當,諸事入心,寫點個人的感想也不傷大雅爾。就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樣,每位讀書人都有其原始的家園鄉愁情感,也都應該是多了解一下長期生活的家鄉的風土人情,曆史遺存及文化傳承的典故。今天,本人講述的這個“亡羊補牢”的寓言故事,就是發生在我們家鄉的而且也是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這個成語故事的全部的表述應該是“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最早出處為《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換成現在的意思就是“知錯就改”之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