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巨擘皆以追求真理為己任,希望建立真理之音漣漣回蕩的“世界圖景”。那麼對于日常的常識,哲人們是如何看待的呢?很多人可能想當然地覺得哲學家已超凡入聖,通俗而膚淺的常識根本不入哲學家的法眼。事實上,西方哲學不論在普遍的抽象概念上,還是在具體的理論問題上,都對常識進行了深入的探讨,對常識并不全然采取否定的态度。
一、真理與意見之分
要探讨常識,我們必須回望西方哲學的搖籃。在古希臘哲學中,一般用aletheia來表示“真理”。根據《希英詞典》的解釋,aletheia即不隐藏、公開化、去蔽之意。根據海德格爾的考證,西方形而上學那不生不滅的“存在”就是physis(自然),而physis本身是湧現的态勢和力量,将原本被遮蔽的公開化。因此aletheia一開始和人的認識并無太大關系,後來才有認識論的含義。
地母蓋亞
據現存的材料來看,第一位在自己的學說中使用哲學意義上“真理”一詞的哲學家是赫拉克利特。衆所周知,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著名的“邏各斯(logos)”,告誡人們要運用智慧通達隐蔽的真理王國。巴門尼德發展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較為系統地描述了真理的特征:完善的、圓滿的、不生不滅、不變不動等。
在巴門尼德的哲學中,真理和意見相互對立。那麼“意見”又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在《希英詞典》中,“意見”希臘文為doxa,本義是期待、希望,後來才引申出“想法”、“意見”和“見解”。在海德格爾的考證中,意見形成的背後往往是缺乏對事情本身的親知。因此“意見”可理解為芸芸衆生道聽途說而形成的或然性知識。在此,巴門尼德開辟了影響深遠的“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
但和其他古希臘哲學家一樣,巴門尼德對充斥着意見的現象世界尚有一番言說。他認為,意見并不是全然愚昧之見,裡面混雜着真理。巴門尼德遵照女神的吩咐告誡人們:要運用“理性”對各方意見進行一番詳盡的考察,人們才能踏上通往“存在”的、熾熱而敞亮的真理之路。
智慧女神雅典娜
二、意見與常識
“常識”(common sense)有兩種用法,一種指将五官感覺統合的内在感覺,另一種指人們周旋行事所具有的理智能力、見識和判斷。這裡的“常識”在含義上與“意見”相同,而且包括了後者:它不僅代表着“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可以用判斷或命題來表示的知識或信念”,而且還是人們在政治、道德、法律等實踐領域所遵照的規範和準則。
這樣的常識就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常識為多數人帶來了共有的世界整體,主體與常識水乳交融。無論樸素的常識中有多少真知灼見的部分,哲學都要以常識為基礎建立思辨和批判的大廈,所得出的命題最終都複歸于常識的汪洋中。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哲學家都對常識毫無微詞。不少哲學家認為,常識的效用隻能規定在日常生活範圍之内,而哲學作為“智慧之學”應追問事物的本質和邏各斯(logos),而不是僅僅止步于常識而放棄嚴密、深刻、系統的思辨。若排除進一步的證據和證明而貿然将常識當做理論預設,理論内部會引起毫無必要的矛盾,而且也禁不起哲學家洞隐燭微的質疑和時間的考驗。受到古希臘“真理和意見二元對立”思想的影響,不少哲學家要麼開誠布公地反對常識,要麼在他們自己的學說中暗含對常識的貶抑。
海德格爾在他的學說暗含着對“常人”的貶抑
三、經驗主義和當代對常識的辯護
在不少哲學家看來,唯有超越當下卑俗的常識才能涵跨至神聖的本質世界,然而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一反其道,用常識為理論奠基。洛克(John Locke)在理論上提出了系統的經驗主義綱領,在貫徹經驗主義的原則時并沒有采用貝克萊的極端策略:即便感官經驗并不能笃定外部世界、實體和因果性的存在,但洛克持守這一常識的自明性。如果嚴格貫徹經驗主義的原則,即一切知識都來自于經驗,那麼我們甚至無法斷言外部世界的存在,這是極為荒謬的結論。洛克因此毫不猶豫地堅守常識的防線,即便有違自身的理論原則和邏輯推演也要劃留出常識安居的家園。後來的休谟則将經驗主義的原則貫徹到底,走向摧枯拉朽的懷疑主義。但是他的懷疑主義依舊殘餘着英式的溫和和妥協:懷疑主義可以摧毀對常識信念的确證,但卻無法摧毀常識本身,因為這些信念根植于人的自然傾向,沒有這些信念人将無法安然生活。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對常識的辯護細水長流,從未間斷。威廉·詹姆士受惠于柏格森的“綿延”哲學,提出徹底的經驗主義來回應休谟的懷疑主義:休谟看似講經驗主義的原則貫徹到底,但理性分析的幽靈伏脈千裡。
威廉·詹姆士
我們拿蘋果舉例做簡要闡述。在詹姆士看來,人首先直接經驗到的是複雜的、充滿關系且不可分割的蘋果整體,這是一種綿延的“意識之流”。休谟卻想當然地将“蘋果”整體分裂為毫無關聯的各個知覺,如“紅色”“硬”,并将這些知覺認定為直接的經驗,但這恰恰是理論分析在故作姿态地肢解常識。
四、結語
哲學是任由思辨自由馳騁的智慧之學,但有時候也要為這份自由劃定邊界,謹防思辨僭越為一切世俗與習見的劊子手。直接、明晰而普遍的常識是我們誕生又複歸之處,我們必須保留這片堅實而溫暖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