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代表着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 同時也是一部詩化了的小說傑作, 書中的詩詞真可謂佳句疊出, 美不勝收。這些詩詞作品在整部小說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單從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性格一面來說, 就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曹雪芹在詩詞上付出心血最多的莫過于林黛玉這一靈魂人物, 作為小說中着力描繪的“ 新人”形象林黛玉, 其個性特征通過她詩人的氣質和詩詞作品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下面就從林黛玉的詩詞作品入手, 對其性格特征進行分析。
1. 顧影自憐、多愁善感
林黛玉是賈老夫人的女兒賈敏和林如海的獨生女, 自小嬌慣使她具有優越感, 進而發展為極強的自尊心。但她的生活境遇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因父母相繼早逝, 她一無所有, 無依無靠, 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
在“都是一雙富貴眼”的賈府, 黛玉的處境, 究其實隻不過是因僅有一層極不牢靠的親戚關系的面紗。 多愁善感成為了黛玉的代名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風一雨, 都是她悲泣的對象, 也是她悲劇命運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憐這一性格幾乎在她的每一首詩詞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歎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
詩中寫道:“花謝花飛花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憐? 試看春殘花漸落, 便是紅顔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顔老, 花落人亡兩不知! ”
通過這如泣如訴的詩句, 我們可以看到黛玉在這種處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脅和摧殘, 可以體會到這位叛逆者在預感到自己的愛情理想行将破滅時發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離·秋窗風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稱悲婉之絕唱, 訴說了“已覺秋窗秋不盡, 那堪風雨助凄涼”的愁情和“ 不知風雨幾時休, 已教淚灑窗紗濕”的悲歎。
通過詩句“秋花慘淡秋草黃, 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 那堪風雨助凄涼! 寒煙小院轉蕭條, 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 已教淚灑窗紗濕。”
我們可以看出, 黛玉在秋花慘淡、秋景蕭條、秋意凄涼的氣氛中, 由于自己病情漸重, 更由于環境的冷酷, 已沒有了《葬花吟》中那種抑塞不平之氣和傲世獨立的态度, 而是顯得更加苦悶、頹傷, 更加消沉了。
如果說《秋窗風雨夕》的愁情是由凄冷、蕭條的秋風秋雨帶來的, 那麼明媚的春光總會給人一絲希望吧? 然而, 黛玉的傷春之作竟比悲秋更加凄苦悲涼。她的《桃花行》和《柳絮詞》, 字裡行間都滲透着憂傷隐痛的哀音, 描繪了林黛玉終至命薄如桃花柳絮, 接近淚盡夭亡。
“ 桃花簾外東風軟, 桃花簾内晨妝懶。簾外桃花簾内人,人與桃花隔不遠。東風有意揭簾栊, 花欲窺人簾不卷。桃花簾外開仍舊, 簾中人比桃花瘦。”
這是繼《葬花吟》之後, 黛玉的又一首顧“ 花”自憐的抒情詩。這首詩出現在第七十回, 已經離榮國府敗亡和黛玉夭折不遠了, 書中說,“寶玉看了并不稱贊, 卻滾下淚來”。寶玉并不稱贊, 是因為領會了這“哀音”, 再也說不出稱贊的話了。黛玉以花自喻, 抒發了内心深處的無限感慨, 更清楚地表明了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處的悲憤和哀愁。
另外, 在黛玉的《琴曲》、《酒令》中也都反映出她這種哀怨的性格。
《琴曲》中寫道“風蕭蕭兮秋氣深, 美人千裡兮獨沉吟。望故鄉兮何處?倚欄杆兮涕沾襟。”這裡說她遠離家鄉、寄人籬下的痛苦生活, 表現出她生活上、精神上的凄慘處境。
在《酒令》中她又以折腳雁自喻, 發出了孤鴻失群般的聲聲哀鳴。“悲”是黛玉性格的主調, 然而她的悲是不尋常的, 她的悲不等于軟弱服從, 不等于随波逐流, 更不等于逆來順受。在她憂傷悲泣的背後, 隐藏着高傲的自尊和純潔的靈魂; 在她纖巧柔弱的身軀裡燃燒着叛逆不屈的火焰。
2.叛逆不屈、孤标傲世
通過黛玉的詩詞作品, 還可以看出她叛逆不屈、孤标傲世這一性格特點。
父母相繼早逝的悲哀, 寄人籬下的凄涼, 是林黛玉最隐痛的心結, 随着年齡的增長, 她對此認識越來越清楚, 但強烈的自尊心又使她不甘心這種命運。為了改變命運, 她竭力地捍衛着自己的尊嚴和愛情, 這個嬌若纖柳、潔如芙蓉的少女内心深藏着堅強與叛逆。
她雖寄居人下, 但為人處世光明坦誠, 不亢不卑, 用柔弱的身軀為自己撐起一片坦蕩蕩的天空。用一首首充滿着血和淚的詩作, 來表現她對理想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對封建禮教冷酷無情的抗議。
她在《春燈謎》一詩中寫道“朝罷誰攜兩袖煙, 琴邊衾裡兩無緣 焦首朝朝還暮暮, 煎心日日複年年。光陰荏苒須當惜, 風雨陰晴任變遷。
”兩無緣”仿佛在說與寶玉的戀愛是要落空的。“ 朝朝還暮暮, 煎心日日複年年”, 又進一步說明她素日的心情。從詩的後兩句可以看出, 即便是在自己追求的愛情沒有把握、心靈倍受煎熬的情況下, 她也決不聽任擺布, 而是要在短暫的生命過程中珍惜時光, 勇敢地鬥争下去。
林黛玉思想意識的最為閃光之處是對封建正統思想的蔑視與背叛, 對庸俗、偏見的抗争和嘲弄, 這一特征在她的詩詞中表露是多方面的, 其中《五美吟》最為突出。
詠西施, 說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 不及東施因醜而自在。詠虞姬, 說當叛徒被殺不如守義自刎。詠明妃, 說悲劇由于皇帝所托非人。詠綠珠, 認為綠珠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詠紅拂, 贊揚紅拂與人私奔是正義的壯舉。這些完全是與封建正統思想和社會輿論背道而馳的。
封建社會一貫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從一而終”。而黛玉認為綠珠大可不必“ 效死于君前”, 這種“ 落花猶是墜樓人”的從一而終是不值得的, 大膽地對反動腐朽的封建思想本質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嘲弄。
黛玉作為封建禮教叛逆者的堅強性格, 通過她的題帕三絕句也明顯地表現出來。三首題帕詩, 從表面上看, 除了寫自己的凄恻傷感之外, 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别的意義, 但是, 我們聯系到小說中黛玉寫這三首詩的背景, 就完全能體會出它的深意來。
小說中說, 寶玉挨打之後, 黛玉前來探傷, 寶玉因時間蒼促, 未能和黛玉“交心”, 故再特遣心腹晴雯送兩條半新的手帕來, 黛玉體會出其中的意思, 便顧不得嫌疑避諱提筆蘸墨, 寫下了三首題帕詩, 可見這是黛玉和寶玉心有靈犀的一次噴發。這以心相許的可貴意義在于, 此時并非寶玉金榜題名或升官發達的春風得意之日, 而是因不肖種種而“ 失足”受刑之時, 封建時代的化身賈政親自動手要“處死”這“逆子”的艱難時刻, 是林黛玉在一個關鍵時刻向一個封建勢力的叛逆兒獻上堅貞執着的愛情。
試想,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 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 而黛玉不顧世俗的阻撓, 依然決然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愛情。從中可以看出黛玉對愛情的追求是多麼執着, 對于封建禮教的背叛又是多麼決絕。
孤标傲世的性格在她的 《菊花詩》、《葬花吟》、《詠白海棠》、《琴曲》等作品中都有所表現, 三首《菊花詩》是林黛玉自示高标的集中表現。
菊花是中國古代文人經常用來自喻的花, 是中國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在三首《菊花詩》中, 每首都提到了酷愛菊花、以菊自喻的晉朝詩人陶淵明。
的确, 在《紅樓夢》衆多的女性中, 除了林黛玉, 還有誰比她更接近陶淵明那種高潔的心胸? 更有誰比她更能代表菊花那種清高、孤傲、正直的品格? 從“孤标傲世偕誰隐? 一樣花開為底遲? ”到“莫言舉世無談者, 解語何妨話片時”的詩句中, 我們看到了林黛玉“ 孤标傲世”、感歎“ 舉世無談者”的傲岸之姿, 更認識到她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格。
林黛玉心胸高潔, 從她的《葬花吟》中可見一斑。“ 質本潔來還潔去, 強于污淖陷渠溝”, 是她獨抱百潔、至死不渝的宣言書。在《詠白海棠》中, 通過“半卷湘簾半掩門, 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縷魂”等詩句, 在贊美海棠的同時, 也表現出她自己一塵不染的高潔品格。在《琴曲》裡, 她用“ 素心如何天上月”, 表明在惡劣的環境裡自己純淨的素心始終如皓月當空, 皎皎明亮。
在《紅樓夢》這部巨著中, 曹雪芹為林黛玉安排的每一首詩詞創作都是獨具匠心的, 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精巧的藝術手法完全與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她所處的客觀環境融為一體。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典型, 她的多愁善感、顧影自憐, 她的叛逆不屈、孤标傲世, 如果不融合在她那些柔美凄婉的詩詞之中, 得到了悲劇美的升華, 是決不可能有那樣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的。
詩詞是《紅樓夢》表現人物性格最重要的藝術手段。可以說, 沒有詩就沒有林黛玉這個不朽的藝術典型, 甚至沒有《紅樓夢》這部千古巨著。通觀古今, 曹雪芹無愧是最成功地運用這種藝術手段的小說家, 林黛玉則是這種藝術手段塑造出來的最成功的藝術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