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高清名帖欣賞——趙孟頫《後赤壁賦》
趙孟頫《後赤壁賦》。紙本,冊裝,共11開21頁,每頁縱:27.2厘米,橫: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文物原屬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末署“大德辛醜正月八日,明遠弟以此紙求書二賦,為書于松雪齋,并作東坡像于卷首。子昂。”辛醜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時趙孟頫48歲。該帖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流美,風骨内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
趙孟頫于1301年創作的的書法作品。《前後赤壁賦》是蘇轼被貶黃州時期創作的名篇。趙孟頫所書之《前後赤壁賦》為行書長卷,用筆娴熟、精湛。在筆法上直承右軍,以流麗挺健為主,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内剛。該帖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流美,風骨内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
趙孟頫博學多才,學識過人,詩文、書畫、音律均善,亦旁通佛學,明何良俊譽之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的人物。客觀地評價,趙孟頫書風能籠罩于元、明、清諸代,首先應歸功其深厚的藝術造詣,歸功于其對傳統的精确闡釋。當代姜澄清先生的評價較為精當:“書法至趙孟頫才最終确立了‘婉約’的地位。而趙書的出現,是與時代潮流相感應的,并不偶然。”(見《中國書法思想史》)
作為開宗立派的人物,趙孟頫早年學宋高宗,中年的專習“二王”,虞集謂之“楷法探《洛神賦》而攬其标,行書諧《聖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同時對篆、隸、章草等趙皆苦心研習,晚年又着力李北海,因此深厚的傳統積澱成就了趙體的輝煌。
《前後赤壁賦》一文為蘇東坡貶谪黃州,在人生最為失意、最為灰暗時所作的名篇。公元1301年,時年47歲的趙孟頫重讀此文時,其内心的隐痛擊打着他的心靈。這時當“明遠弟”(此卷跋文中記)呈紙求書時,他内心的郁悶與悲涼便随着東坡的語言汩汩流淌。他的婉約凄美的筆調款款寫來,恬然而靜谧在宣洩着自己的情懷。這就是趙孟頫這件書法作品的創作背景。
在這裡,又要提及趙孟頫“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名言。對于筆法,古人是有一套相對謹嚴的規則的,今人孫曉雲的《書法有法》一書對此亦作了專門論述。
但結字卻不同,它随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演繹着新的點線分割。“因時相傳”的含義也許便是指字法會因時代、風俗及個人情趣、愛好、審美觀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作為藝術家的傑出代表,趙孟頰于書法的字法當然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曾說:“書以用筆為上,結體亦須用功。”
《後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轼創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谪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是《赤壁賦》的姊妹篇。與前篇純寫江上泛舟不同,後篇記遊,以登岸履險為主,也無談玄說理的内容。文章前面記真景真情,通過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給人一種壯闊的美感;中間對踞石攀木、俯江長嘯的細緻描寫,真切地表達了作者月夜登臨的情趣。最後寫夢見道士化鶴,純屬幻境幻覺,空靈奇幻,迷離恍惚,從中表現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悶。
全文如下: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歸于臨臯。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鲈。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于是攜酒與魚,複遊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鹘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将半,四顧寂寥。适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缟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跹,過臨臯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39!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