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區地震局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有許多著名的大橋,比如說南京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膠州灣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等等,當然在我國古代也有許多出名的橋梁,比如趙州橋、洛陽橋、安平橋等,今天,咱們就談談這些古代橋梁的抗震性能如何。
1.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俗稱大石橋,是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境内一座跨洨河的石拱橋,由隋朝匠師李春建造,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
這座建于隋代(約公元605年)的趙州橋,距今1400多年,經曆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發生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隻有40多千米,仍然保持完好。
現代勘測表明,趙州橋的橋址區域地形平坦,地貌單一,地層分布穩定,地基土主要以密實的粉質粘土為主,中間有粉土和砂土夾層,是比較理想的修建特大跨度單孔橋梁的場所,且粘土層壓縮性小,地震時不會産生砂土液化,屬良好天然地基。
在橋梁工程中,橋梁的主拱脅和橋面之間的三角地帶叫作橋肩。而敞肩就是把橋肩挖空,趙州橋則是這種類型的首創,它在中央主拱兩側的橋肩上分别挖開了兩兩對稱的四個小拱,做成“空撞券”,空撞券的建築形式敞開了肩部,節省了石料,減輕了橋身自重,大大減少了對橋台和地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所以趙州橋的橋台才可以造得那麼輕巧實用。
設計者李春等人還采用了一種巧妙的設計,在敞肩的四個小拱拱石外圍,鋪設了一層16到30厘米的護拱石,使拱券的中心線和恒載壓線非常接近,拱券各個橫載面上均衡受壓,将受力點的力分散到橋的每一個橫截面上。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内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4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
2. 洛陽橋
位于福建泉州的洛陽橋,原名叫做“萬安橋”,是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曆六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曆史。
當時為解決潮狂水急的問題,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即用大量石塊抛填江底,鋪成一條石基河床,然後在上面建起橋墩。
為了鞏固橋基,勞動人民還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别出心裁的“種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此外,包裹住石頭橋墩的牡蛎,在橋墩表面形成了保護層,既能防止洪水的直接沖擊,又能減少水污染對橋墩的腐蝕。至今,我們仍可以從那些綴滿白色蛎房痕迹的橋墩石,窺探它當年的模樣。
"筏形基礎"和"種砺固基法"的應用,史無前例地解決了建造大型石橋的基礎工程,使得建于1059年,曆經近千年風霜,即使在經曆1604年泉州特大地震後,洛陽橋至今仍原貌猶存。
3. 安平橋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于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裡,俗稱五裡橋。安平橋屬于中國古代連梁式石闆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曆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千百年來,安平橋經曆了無數次強震、台風、暴雨的沖擊。在經曆1604年泉州特大地震後,雖有修葺,仍基本維持原貌。其抗震能力之強,主要是橋基采用“枕木卧基法”,以沙為基底,枕木交叉相疊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橋墩。并利用潮汐的漲落規律,将330多座橋墩設計為長方形、半船形及船形三種形式,區别不同部位采取形态各異的橋墩結構,以緩和海潮沖擊;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于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于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
今天列舉的這些我國古代橋梁,年代久遠,并且都經曆過多次地震,但是依然保存基本完好,可見其抗震能力之強,同時也表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橋梁建築方面的卓越成就。
來源:震知卓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