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漢失其鹿,群雄逐之。逐鹿的結果是近一百年的混亂與分裂,其間崛起了多個手握絕對權力、足以問鼎皇權的人物,但出于各種原因他們有的許多人并沒有直接稱帝,比如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
曹操30多歲起兵,征戰了30多年,把對手一個個消滅,50多歲就統一了北方,南方的孫權也多次表示臣服。孫權殺關羽、吞并荊州後,立即派人給曹操送來一封信,向曹操稱臣,認為這是上天的意思(上書稱臣于操,稱說天命)。
曹操把孫權的信給大家看了說:“這小子是想讓我坐到火爐上烤呀(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但是侍中陳群、尚書桓階等許多人都認為:“漢祚已終,也不是今天才開始的。殿下功德巍巍,天下矚望,所以孫權都自願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應該正大位,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呀?”
夏侯惇等人也說:“天下人都知道漢室壽命已盡,異代方起。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的,即是天下的主人(即民主也)。殿下從戎三十多年,功德著于黎庶,為天下所歸,應天順民,不要再猶豫了!”
但是姬昌設法重獲自由,之後勵精圖志,發展自己的力量,為讨伐商纣王做準備。後來姬昌死了,他的兒子姬發繼承遺志,也就是周武王,最後完成了父親周文王讨伐商纣的遺願。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南中之戰又為諸葛亮樹立起極高的個人威望,就在第一次北伐前後,蜀漢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給諸葛亮寫了封信,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
九錫是皇帝專享的九種特權,主要有車馬用具、儀式儀帳等,加九錫就是把皇帝的這幾種特權賜給臣子。通常的看法是,加九錫就是篡位奪權的開始。
李嚴此議來得很突兀,同為托孤大臣,他理應協助諸葛亮治理好國家,現在卻讓諸葛亮去做容易引起外界猜測和不安的事,不知道他是怎樣的動機。
也許是諸葛亮主政以來,李嚴認為自己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态,實權與托孤重臣的名分不符,加上此次又從永安移防到江州,多少有些不滿,才故意有此一舉。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李嚴看到諸葛亮主政後,外交、内政處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南征,更讓諸葛亮獲得了極高的聲望,在此情況下,為表示和諸葛亮并無二心所以才有此舉,盡管知道諸葛亮肯定不會接受,但還是主動提了出來。
不管是是哪一種情況,諸葛亮接到李嚴來信後還是有點生氣,給李嚴回信道:“我和你相處的時間也不算短,可你為什麼一點兒都不了解我(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複相解)?你勸我不必拘泥禮數,因此我不能沉默了,我本是東方一個普遍人(東方下士),被先帝誤用,地位已經很高了,而且賞賜給我的錢财上億。現在讨伐曹魏還沒有成功,你卻不明白我的志向,把我比作齊桓公、晉文公,這實在不對。如果能滅掉曹魏、斬殺曹睿,讓陛下還歸故都,我與諸位一齊升遷,即使十命都可以接受,何況九錫呢?”
諸葛亮拒絕加九錫,不是自認為實力不夠,也不是虛情假意,而是發自内心的,這可以用他後半生的實際行動來證明。
還有司馬懿,一生事曹氏三代,多次立下大功,晚年與曹爽同僚,在“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情況下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的大權,當時曹氏在朝野間已逐漸失去人心,以司馬懿的實力和影響即使當即稱帝亦無不可,但司馬懿也沒有那麼做。
司馬懿接受了曹魏丞相的職務,魏帝又提出給他加九錫,司馬懿“固讓九錫”。
曹操的兒子曹丕、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最後還是登上了帝位,完成了皇權禅代,但對曹操、司馬懿以及諸葛亮來說,他們生前絕無稱帝的想法。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實行的是在儒教基礎上的“以禮治國”,政治上強調正統和忠,倫理上強調孝與仁,忠、孝、禮、義這些觀念經過反複不斷地教育早已入心入腦。漢末皇權跌宕,天子幾次遭遇不測,但朝廷始終存在,所謂“大而不倒”,與這種深厚的思想基礎不無關系。
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不稱帝,内外部形勢判斷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出于他們的内心,這三個人都受過漢代的儒學教育,深得其影響。
曹操上過太學,舉過孝廉,對經學也有較深的研究,因為通《尚書》被征為議郎,有很深的儒學教育背景;諸葛亮出身于漢代名門,“躬耕隴畝”,“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司馬懿更是“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與他們相比,劉備、孫權的情況略有不同。
劉備也上過盧植的私學,接受過經學教育,但他的生活狀況和早年經曆大體在社會的中下層,黃巾起義前也未擔任過進行的官職,在感情上對朝廷要淡得多。
即便如此,劉備對稱帝也持保守态度。曹丕稱帝後蜀漢一下子面臨“該打什麼旗幟”的現實問題,群下數百人上表勸劉備稱帝,但劉備斷然拒絕,後來諸葛亮闡明,隻有把漢室的大旗在益州重新打起來才能解決當前的政治危機,劉備才勉強接受,但不是稱帝,而是“繼皇帝位”。
孫權更不一樣,他算是“富二代”,十幾歲就加入到哥哥領導的征戰中,在尊正統還是尊實力方面更相信後者。
劉備死後孫權的手下也紛紛勸他稱帝,孫權沒有答應,理由是漢室湮沒,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與之相争呢(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競乎)?
孫吳的群臣沒有放棄,弄出許多所謂天命符瑞,再次勸孫權,孫權仍然沒有答應,不過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過去因為劉備稱雄于西邊,所以我命陸遜率兵防備他。而北邊的曹魏有可能幫助我,我擔心其挾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會促使他們對我下手,到時候西邊、北邊的敵人一齊來,兩處受敵,所以我努力克制,接受封王。我俯首稱臣的本意,諸君可能還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們來解釋解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之盡,今故以此相解耳)。”
同樣是拒絕,孫權的想法與上一代人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轉載須征得本頭條号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