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的範圍内,日照市的莒縣是為數不多擁有兩座大型水庫的縣市區。當地的兩座大型水庫分别是青峰嶺水庫和小仕陽水庫,在莒縣範圍内提到它們,幾乎無人不知。
愛屋及烏。由于這兩座水庫有名,在水庫周邊的一些村莊也因此廣為人知,比如本文主要介紹的小仕陽村。從名字上不難看出,這個村莊是在小仕陽水庫的旁邊。
就區劃來說,小仕陽村屬于莒縣招賢鎮管轄。從招賢鎮駐地出發,沿着206國道行駛到高家橋附近,然後向東轉,接着走一段路就可以來到小仕陽村。
“小仕陽”這個村名,從字面上很難猜出準确含義,查詢《莒縣志》方知,這個名稱是從附近的仕陽村(分前後兩個村)而來。志稱:“清乾隆年間劉氏自沂水逃荒至此,依仕陽名立小仕陽。現在的主要姓氏有王、劉、葛等。”
而仕陽這個名字,又相傳與古迹有關。《莒縣志》載:“(仕陽村)明洪武初于氏建村,村西原有石佛寺、‘大侍養’碑,清初寺毀,村以此名,後演變為今名。”也就是說,仕陽的本意指的是“大侍養”碑,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名稱。
起初,在莒縣衆多村莊當中,小仕陽本來并不算太出衆。不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随着與之同名的水庫的修建,“小仕陽”的稱呼也逐漸變得家喻戶曉。
根據《莒縣志》的記載,1958年7月,山東省水利勘察設計院派員到招賢、桑園公社沿袁公河勘察,規劃興建小仕陽水庫。初,壩址選于天井汪村處,後選在距現壩址200米以下河段。如今從小仕陽村向東走不遠,就可以看到水庫大壩的雄姿。
經過前期的勘察規劃設計之後,1958年10月,莒縣正式組建小仕陽水庫施工指揮部,準備開工建設。
那個年代的條件有限,修建水庫主要依靠人力。根據《莒縣志》的記載,當時共調集城陽、招賢、峤山、陵陽、闫莊、洛河、石井、桑園等公社1.3萬民工投入施工。工程分為清基、回填、築壩、溢洪道開挖、放水洞修建等工序。動用20多部抽水機具,經過30個晝夜,完成清基、回填。築壩靠人工填築,膠輪車為主要運輸工具,邊上土邊砌石護坡。碾壓主要以機械為主、人工打夯為輔。
在這些勞動者的辛勤付出下,小仕陽水庫的進展很快,1959年6月底竣工。建成之後的小仕陽水庫集水面積達到281平方公裡、總庫容為1.246億立方米,進入大型水庫的行列。
此後,小仕陽水庫就進行了多次工程加固 ,1975年3-6月,主壩從高程154.6米接高到158.3米,戴帽加高到高程159.3米。1977-1978年對石護坡進行翻修。1988年,将主壩頂寬加到9.3米,看起來更為壯觀。
說了這麼多,下面這組圖片就帶大家到小仕陽村去看一看。雖然沒有水面的場景,但看着雄偉的水閘和大壩,以及村莊淳樸的風光,也是很有感觸的。
(小仕陽水庫的水閘)
(小仕陽村的實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