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人處世八大戒律?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語為人處世八大戒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為人處世八大戒律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本章孔子講的是人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孔子說:“嚴格要求自己而少去責備别人,就會遠離他人的怨恨。”孔子告誡我們為人處世要多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想問題。一旦出現問題,我們應該多從自身去找毛病,多做自我批評,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責别人,推卸責任。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才是保持和諧人際關系的原則。朱子注本章:“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嚴于律己,所以身心修養得以提高,寬以待人,所以容易與人相處。處處從自身出發找問題,别人自然不會有怨恨。
這是一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真理。原因就在于“我執”。我們在事情發生時,總是習慣性地對别人求全責備,而為自己尋找借口。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小人的行為。孔子說:“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責己之心薄,責人之心就厚;反過來,責己之心重,責人之心就輕。所以孔子教育我們要修責己、克己的功夫,而不是去責備他人。中國文化中不僅儒家要求破除我執,道家和佛家都要求修行者要過“破我執”這一關。隻有修到心中真的無我,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為别人服務。孔子也很關注弟子們對人的态度,當子貢指責别人的時候,孔子馬上就知之他,并說,子貢啊,你自己就做得很好嗎?我就沒那樣的閑工夫去指責别人。(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憲問》)孔子的意思就是有這功夫還不如好好自我反省一下,從自身找問題才是最有效的,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惠能大師也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過失。哪裡還會去指責别人呢?眼中沒有,心裡也沒有,嘴上當然就更不會有了。如果你成天講人家的過失,挑對方毛病,批評别人,這種人就不是真正的修道之人,用儒家的詞來說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
孔子在與人相處方面已經達到了至高至聖的境界。“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聖人的身上不但沒有一丁點“意、必、固、我”的意識,他連“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不需要去考慮了。也就是說,他連人們刻意要去修煉的“無意,無必,無固,無我”這四件事情都斷絕掉了,都無需去思考了。孔子已經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态。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啊!這才是真正的聖人的境界!在儒家的聖人體系中還有一個達到了如此境界的聖人——舜。舜的父母三番五次地欲将他置之死地,但舜從無怨恨之心,更無怨恨之言。他隻是反思自己哪裡沒有做好而得不到父母的歡心。這就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結果就如孔子所說的“遠怨矣”。他的行為感動了他的父母兄弟,最後他們都不怨恨他了,舜的行為也感動了天下所有的人,所以堯把地位都禅讓給了他。
道客村曰:
責己厚者身益修,責人薄者人易從;
舜帝責己得天下,孔子無我成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