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每到中秋,大家回家團圓,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餅,聊聊天。但您知道講究家國團圓的中秋節,是從何時開始的嗎?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曆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
中秋節普及于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周禮》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
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将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并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節令食品。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時期,通常也是收獲的季節。春華秋實,是大自然固有的規律,古人認為收獲是風調雨順上天恩賜的結果,大豐收之後,就會祭拜天地,以示感恩之心。古時祭祀月亮神,以慶祝中秋節,慢慢成為習俗。古人認為,月亮在夜晚能發出明亮的光,其中必然蘊藏着無窮的力量,故此拜祭,祈求助力完成心願。中秋節這天,月亮通常圓滿。
随着節日的發展推進,月圓也逐漸演變成了“人團圓”的含義。中秋佳節到來的時候,平常遠在五湖四海的人,會不遠千裡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中,阖家團圓,一塊吃個團圓飯,訴說着分别後各自所發生的事情。團圓就成為中秋節的核心内涵了。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将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