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這個詞,在現代生活中,已經見怪不怪了,是英語中 “Week” 的翻譯。 也叫“周“, 是一個時間單位,特指連續七天排列的周而複始的作息日期,是用來制定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依據。
漢語中“星期“這個詞的原意是指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之日。 例如:唐王勃《七夕賦》中有:“伫靈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因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佳期,所以在後來“星期”慢慢也有了婚期的含義。例如:明小說《種玉記》有: “年少,夢中恍惚相逢,想是星期将到” 。
在中國古代并沒有七天一周的說法,但有其他的作息制度,例如,在西漢時,史書載“吏五日得一休沐”,但這個休息日是不固定的,輪到哪天休就哪天休,而且隻對朝廷官員适用。到了唐朝,官員的休息周期稱為 “旬假”,也就是十天一休。 而到了明清時代,沒有了“旬假”,而對平民百姓來說,休息日是在節慶日,主要有春節、大如年的冬至以及皇上的生日等。
而星期制的作息制度,是東方的古巴比倫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倫人就能區分恒星和行星。他們認為行星一共有7個: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陽,月亮。在他們心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其餘星球都圍繞着地球運動。後來猶太人把這種制度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随之傳入。
清朝光緒31年(即1905),清廷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成立“學部”,袁嘉谷奉命籌建編譯圖書局,後任該局首任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材。在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專門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谷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統一的名稱,其中就有把七日為一周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
之所以把Week翻譯為星期,是因為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中有“七曜“ 的觀念。這種觀念又受到佛教曆法的影響,形成了”七曜曆“,按照日曜日、月曜日、 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的順序,把一周分為七天,完整的七天就是一個”星期“。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将「星期x」翻譯成「x曜日」的緣由。
最後,順便說一下,古巴比倫人創立的星期制,首先傳到古希臘、古羅馬等地。古羅馬人用他們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來命名1周7天:Sun\'s-day(太陽神日),Moon\'s-day(月亮神日),Mars\'s-day(火星神日),Mercury\'s-day(水星神日),Jupiter\'s-day(木星神日),Venus\'-day(金星神日),Saturn\'s-day(土星神日)。
這7個名稱傳到英國後,當地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又用他們自己的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4個名稱,以Tuesday 、Wednesday、Thursday、Friday 分别取代Mars\'s-day 、Mercury\'s-day 、Jupiter\'s-day 、Venus\'-day。 Tuesday來源于Tiu,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戰神;Wednesday來源于Woden,是最高的神,也稱主神;Thursday來源于Thor,是雷神;Friday來源于Frigg,是愛情女神。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英語中的1周7天的名稱:
- Sunday 星期日(太陽神日)
- Monday 星期一(月亮神日)
- Tuesday 星期二(戰神日)
- Wednesday 星期三(主神日)
- Thursday 星期四(雷神日)
- Friday 星期五(愛神日)
- Saturday 星期六(土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