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篇文章中,我們通過對《紅樓夢》五個作者五個書名的更叠變換,環環相扣的關系進行了索隐解讀,基本明了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作者寫書的目的,主題思想和觀點。
雖說書名是作者主題思想的高度濃縮概括,但由于《紅樓夢》布局宏大,謀篇精巧,構思深奧,用語隐晦,這也使得它變成一部奇書,一部幻書,更是一部謎籍大典。所以僅僅靠幾個書名還不足以了解它的全貌和主旨以及故事背後的故事。
做為我們一般讀者,在解讀《紅樓夢》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應俱全,更不可能做到事無巨細,悉究本末。在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主題思想以及影射指代關系時,隻能從中抽出一些經典片段或尚未被紅學專家所發現的細節來讨論,但絕不能片面地割裂地去解讀,而應該全面的、聯系的、系統地、綜合地看問題。
下面我們就從書中抽取一些經典片段進行詳細解讀,以嗜讀者。
《紅樓夢》開篇便寫到“女娲補天”的上古神話,女娲緣何補天?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氣得用頭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導緻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周山因被撞殘缺不全,後就稱不周山。世界由此陷入巨大災難,女娲不忍生靈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以補破損的青天,砍四鳌之足撐天,殺黑龍以救冀州,積灰燼以禦洪水。總之是平洪水殺猛獸,最終,蒼天得以修補,蒼生得以拯救,萬靈始得以安居。
關于這場戰争,文獻上有兩種說法:一說“共工為水害,故颛顼派祝融誅之”;再一種說法是“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颛顼(zhuān xū)黃帝之孫,三皇五帝(黃帝、颛顼、帝喾、堯、舜)中的五帝之一。祝融是颛顼的兒子,《周禮》上有:“颛顼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左傳 昭公二十九年》上說:“颛顼氏有子曰犁(即黎),為祝融。”
祝融大敗共工,共工怒觸周山
不論是共工以水為害,還是與颛顼争帝位,總之是兩個不同族群之間的統治權戰争。颛顼屬華夏族正統集團,共工屬東夷族割據集團。這不正影射明末時期,水德大清(水神共工)地方割據勢力與火德大明(火神祝融)正統集團勢力的戰争嗎?這不正隐喻兩個不同民族之間争奪統治權的戰争嗎?
《紅樓夢》故事入篇赫然寫道:按那石上書雲: 當日地陷東南……不論是書中明寫的“地陷東南”還是“補天”中暗藏的“天塌地陷”都指向同一件事,那就是國破家亡,江山淪陷,民族危難,政權更叠。古人常把國土被侵,民族危亡,國家淪陷,社稷被毀稱為“天塌地陷”“天崩地解”。
女娲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所以“煉石補天”“補天浴日”這一意象就成為挽救社稷國家的代名詞,成了力撐危局,經世濟民的象征。“補天人”就被列入神位,“補天功績”就被載入史冊。
由此“補天行為”被曆代帝王将相視為治國平天下的擔當責任,被千年仁人志士視為安邦濟民生的使命任務。它是一種國家功績,政治成就,曆史豐碑,文化符号。這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帝王志士意識,成為國家政治意識,成為民族文化意識,進而凝聚上升成為民族國家人民三位一體的集體意識,凝聚升華成一個宏大的核心主題意識,那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是反清複明的鬥士顧炎武說的,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補天人”“補天行為”被賦予了這一意義,那“補天石”同樣被曆代文人賦予了拯救萬靈蒼生,追求政治抱負的喻意。
比如唐朝就在經曆安史之亂以後,由盛轉衰,許多人文人墨客因為目睹蒼生的颠沛流離而悲歎感傷,希望娲皇能夠再次煉石補天,救神州于陸沉之際。這其中就有李白寫的“補天”詩:“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陸離。斬鳌翼娲皇,煉石補天維。籲嗟呼蒼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
晚唐到五代的詩人馮涓,身處國家分裂的亂世,也希望它能夠以“補天石”充補天之職。“不随俗物皆成土,隻待良時卻補天”。
蘇轼在《儋耳山》中也寫了“補天石”:“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馀”。
南宋名将辛棄疾,面對窘迫的國家形勢和金國入侵的局面,也以補天石自喻,立志要“補天西北”,挽家國蒼生于危難之中:“袖裡珍奇光五色,它年要補天西北”,“看試手,補天裂”,“我笑共工緣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補天又笑女娲忙,卻将此石投閑處”。
南宋未年的文天祥,人們都寄予了他“補天”的希望,指望他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然而,畢竟“獨柱擎天力弗支”,終其一生,他沒能,也無法延續趙宋王朝的社稷。
可見,自比為“補天石”或寄希望“補天人”補天濟世,定邦安民的心态在曆代知識分子和民衆中是一脈相承的。雖說他們中有“補天”沒有成功者,但他們“補天”的精神永存,這種凝聚民族國家人民的集體意識永存。就像文天祥他在四十七歲那年化作啼鵑去了。當他死時,不,當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豎起了又一根立柱,雖共工也觸不倒的擎天玉柱。
《紅樓夢》就是基于這種家國民族意識,這種精神情懷,才用“煉石補天”來謀篇布局,開寫這一宏大主題。以“補天”的意象來表達挽救大明衰敗,拯救民族災難的美好願望。作者雖自喻為“補天石”,可自己卻生于這國破家亡的未世,“凡鳥偏從末世來”,“生于末世運偏消”。時運不濟,命運多舛,空懷報國志,無處效國身。正如作者自述“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實愧則有餘……”“補天無材”,“遂自怨自歎,日夜悲号慚愧”。這不隻是補天的願望未能實現而感到慚恨愧疚,更是回天無力的号啕大哭,是無助無耐的悲哀傷痛。
太子朱慈烺在國破家亡的逃難中,有多少死裡逃生,亡命天涯的辛酸淚,有多少欲說又說不出的愛恨情仇,悲怨愁傷。他常撮土為爐,插草為香,哀婉哭故國,血淚泣山河。這其間又有多少“龍樓連宵漢,玉樹作煙夢”的複明夢,家國夢,山河志,民族魂。可最後一次次落空,隻好隐居一寺廟成了一名和尚,苟且偷生。
但他還是不甘心,不死心,雖說“補天無材”,但墊地還是有能,畢竟自己曾是一個被賦予使命的,被丹煉過的五彩“石”(受過皇家教育,禀賦皇家血統的人)。所以他要另辟蹊徑,假借一種媒介,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完成“補天願望”,那就是著書立說。
于是太子朱慈烺就在孤燈清影中,把大明覆滅的原因探析(元迎探惜),反觀内照,反省自悟,以筆為劍,以書為琴。為後人留下了鴻篇巨著,留下了治要寶鑒,醒世恒言。作者開篇自述“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閨閣中本自曆曆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并使其泯滅也。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竈繩床,其晨夕風露,階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懷筆墨者”。
書中“無材補天石”也明白,“補天石”再怎麼通靈,再怎麼珠光寶氣,它也隻是一塊石頭,要想達成自己的心願,也必需借助人的靈性,通過人來體現,也就是說借助人的主觀意志行為,既“補天人”的“補天行動”去操作實施,隻有這樣才能完成“補天願望”。于是它就苦苦哀求兩位具有“補天濟世之材,利物濟人之德”的仙人攜帶自己進入紅塵,兩位仙人将“補天石”“交割”給剛好要下凡曆劫的神瑛侍者,于是就成了神瑛侍者入世随身攜帶的通靈寶玉。同樣被賦有神性的人和物便走到了一起。
神瑛侍者(賈寶玉)
神瑛侍者與通靈寶玉的曆世,成就了一段“由來同一夢”的精彩傳奇。這“補天石”與“神瑛侍者”關系,不就是作者與書的關系嗎?這一種默然契合,不約而同的走向疊合。雖然他們沒有完成天崩的“補天”願望,但卻完成了地坼的“墊地”願望,完成了曆史“補天”的使命,沒讓明未清初這段曆史淹沒,完成了文化傳承的“補天”使命,沒有讓滿清将漢文化全部剃割完,同時也完成了民族精神赓續的“補天”使命。
《紅樓夢》其實是在校正明朝及清初的一些曆史。正如脂硯齋所言:“凡野史俱可毀,獨此書不可毀。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紅樓夢》的内容分三部分:一、正面是文學,二、背面是曆史,三、作者的經曆。可以說《紅樓夢》是實情記錄的正史,是正史的延展史。《石頭記》《情僧錄》是作者曆經山河沉淪後苟且偷生的“實(石)情偷(頭)生(僧)記錄”,是一部隐秘的曆史。巴爾紮克說過:“曆史有兩部:一部是官方的,另外一部是秘密的曆史,可以看出國家大事的真正的原因”。
曆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雖然大明王朝已經衰落了,但是曆史上的出色英傑們曆曆有人(然閨閣中本自曆曆有人),需要記下他們的所做所為昭顯(閨閣昭傳)于後世。“勒石記史”這是“榮懷甯昌”的宏大家國情懷。“風月寶鑒”就是對“紅樓美夢”“春秋大夢”的告誡警醒。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朝乾夕惕,防微杜漸這是一個民族成熟的表現。《金陵十二钗》展現了一個家族(國家和民族)是如何從繁榮強大走向後來的寥落停滞的這一過程,再次警示後人以史為鑒,以史明志。“補天裂”是事不避難,心系天下,壯懷激烈,碧血丹心的民族志氣,民族精神。曆史是人類的老師,也是人類的母親,這裡有家國情懷,也有民族精神。這其實就是《紅樓夢》創作目的和主題思想。
本篇最後,讓我們以一首小詩作個小概括:
石兄無材補天裂,
勒石記史朝天阙,
實情偷生記錄頁,
空空道人傳改閱,
東魯梅溪鑒風月,
吳玉峰上樓夢滅,
金陵裙钗曹芹雪,
浴日精魂柱山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