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下一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同志剛到河北正定縣工作時,請一位書法功底較好的工作人員寫了兩幅字挂在自己辦公室,内容是他指定的,其中一幅就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周而不比下一句?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周而不比下一句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同志剛到河北正定縣工作時,請一位書法功底較好的工作人員寫了兩幅字挂在自己辦公室,内容是他指定的,其中一幅就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這兩句話均出自《論語》。“周而不比”一詞,見于《論語·為政》。原文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裡的“周”和“比”與今天的語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黨也。其意指君子待人熱忱周到但不偏私袒護。“和而不同”一詞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裡的“和”指和睦,“同”指苟同。其意思是,君子能與人和諧友善相處但不是無原則地附和苟同,小人則反之。
君子形象是孔子在構思和傳布儒家學說時,精心塑造的一個最能體現其思想情懷,也是他認為最為完美的理想人格。為了讓世人認識和理解他所設計的君子人格,孔子往往同時還設立一個對立面“小人”,讓二者進行對舉和比較,以作區分。在這裡表面上看孔子論及的是君子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與人交往的問題,實際上談的卻是一個政治生态的問題。
孔子最先樹起反對“朋黨比周”的旗幟,他堅定地表明“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黨”,就是說君子與人合群共處卻不屑于結朋樹黨,并進一步将君子、小人之間的不同操守進行比較,指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時,孔子還将是否黨附他人作為區分君子、小人的标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周而不比”,在今天的語境裡更簡明直白的說法是要團結但不要結團。“團結”“結團”字面上看隻是詞序颠倒,其意思則有天壤之别。團結在于公義,結團耽于私心。正如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所說:“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團結是君子之道,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業而攜手并肩;結團則是小人行徑,為了一己私利而結黨營私。與和衷共濟、同心協力的團結不同,拉山頭、搞派系的結團,必然要排斥異己、黨同伐異,也必然會招緻禍亂。
當然,講團結不是要搞一團和氣,講和諧不是要“和稀泥”。“和而不同”就是指為了争取最大的團結,既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大同存小異,又能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能做到赤誠相見、肝膽相照,并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緻,既容忍對方有獨到的見解,也并不隐瞞自己的不同觀點。小人之間卻不是這樣,為了盲目求同,他們往往隐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一味迎合、附和,隻知道人雲亦雲、見風使舵。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和而不同”,就是既要能最大限度包容别人、赢得支持,又能在原則問題上不盲目苟同、附和,做到群而不黨,求同存異。
荀子言:“人生不能無群。”人的一生,誰也離不開社會交往,但與什麼樣的人交往、以怎樣的原則方式交往則是一個大問題。從中可看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也是保持純潔健康的人際關系的重要前提。對黨員領導幹部而言則意義更非尋常。人情之中有原則,交往當中有政治,一名領導幹部能不能團結人、能不能堅持原則,拒絕搞團團夥夥、拉幫結派的庸俗人際交往,既是人格考驗也是政治考驗。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分清益友、損友,多交诤友,是保持人際交往純潔性和獨立性的關鍵所在。孔子指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一個重要的方式是要淨化“朋友圈”,不交損友,善交益友,多交诤友。《孝經》中雲:“士有诤友,則身不離于令名。”陳毅說,“難得是诤友,當面敢批評”。能直言相勸、不避情面的朋友,能經常對你“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的朋友,一定能讓你時刻保持清醒,與這樣的人交往會讓人“如入芝蘭之室”,不斷提升品行修養。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總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這八個字,核心就在于義與利,就是舍利取義,去私心、存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