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上海街頭,
很難聽到純正的上海話發音了。
比如
上海話裡的“我”,
很多上海小囡就偷懶,
直接讀成了“wu”。
正确的讀法應該是“ngu”
同“鵝”的上海話發音
還有我們每天吃飯都要用的“筷子”,
你是不是脫口而出
讀成“誇子”?
就連很多正宗310也會犯錯~
“眉毛”讀成“煤毛”
“人民廣場”讀成
“甯命廣場”或者“冷民廣場”
“男人”讀成“難甯”
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來自上海老克勒王蔚老師,
他是新民晚報的首席記者,
也是一位鑽研上海方言的上海爺叔!
今朝,
爺叔就來為大家講講
他覺得聽上去老”惹氣”額上海閑話。
原來正确的上海話讀音是這樣的~
聽完漲姿勢了!
惹氣的上海閑話
文/朗讀 新民晚報 王蔚
惹氣的上海話1來自侬好上海00:0001:51
上海閑話老好聽的。作為正宗上海人,要有這種心态、這種底氣、這種自信。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地從80後、90後、00後嘴巴裡聽到的上海閑話,真叫實在難聽。前兩天,我聽到一個小朋友對她的男朋友講:“明朝禮拜六下半天,阿拉去王家沙逛街好伐?”一句上海閑話裡居然有兩個地方讀錯了。第一,王家沙的“家”,讀“ga”,音同嘉定的“嘉”,不讀家長的“家(jia)”。第二,逛街(狂加),這是把普通話想象成了上海閑話,上海閑話裡沒有“逛街”這個詞,隻有蕩馬路或者叫兜馬路。讀出“狂加”,真叫人聽不下去。
語言,包括方言,肯定是要不斷發展的。說得好聽點,叫進步,與時俱進,講得直白點,就是變音、變調甚至變種。這或許也是語言發展過程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規律。
讓方言,讓上海閑話變種的腳步變得盡可能慢一點,盡可能讓上海閑話的原汁原味更好、更多地傳承下去。我想,我們上海人應該有這樣的自覺,擔起這樣的責任。
惹氣的上海話2來自侬好上海00:0002:16
實在難聽的上海閑話,是上海文化的失落。最有名的幾個上海閑話變種,大家一聽就會得笑出聲來。比如,把“出生證”讀成“畜生證”,把“山楂片”讀成“三隻屁”。去年夏天的夜裡,我在小區裡散步,碰到一個三四歲的男小囡,脖子上起了很多痱子,外婆不停地捉住他的手說:“不能抓破哦。”我問:“哪能啦?”,小朋友講:“我有‘非子’了。”我對小朋友說:”囡囡啊,侬這輩子做不了皇帝了,不可能有妃子的,這叫‘培子’,不是‘妃子’。“
現在不少年輕人,“人民公園”“人民醫院”也讀不準,讀成“甯民公園”“甯民醫院”,是想要弄出“人性命”來啊。至于有些人喜歡把“撒度”讀成“撒大”,把“大肚皮”講成“大大皮”,則是另外一種故意調侃,存心搞笑了。
上海閑話講得洋不洋腔不腔的,真的交關多。除了“狂加”“畜生證”“甯命公園”,還有,普通話的“猜謎語”,上海閑話怎麼講?曾經問過一個90後女生,她讀成“猜謎謎子”。她可能認為自己已經讀得很标準了,其實也是錯的。上海人不叫“猜謎謎子”,而是叫“猜妹妹子”。就好比,上海老爺叔老阿姨搓麻将,會把一萬、兩萬的萬子,讀成“妹子”,叫一妹、兩妹、三妹一直到九妹。但是,你到銀行裡去存鈔票,存三萬塊錢,千萬不能講成存“三妹”,否則,人家櫃台裡的小姐會想“這個老麻将是不是搓麻将把腦子搓壞掉了”?
惹氣的上海話3來自侬好上海00:0001:28
還有幾個上海閑話詞彙,的确是蠻難讀準的,如果從小家裡的爸爸媽媽外公外婆沒有教清楚,就很有可能讀錯。比如,“打哈欠”不能讀成“打哈西”。再比如,喝湯喝咖啡用的“調羹”不能讀成“調根”,吃飯用的“筷子”不能說成“誇子”。從前,上海有十個縣,崇明縣、南彙縣、川沙縣等等。普通話的“縣”,上海話要讀成“院”,音同醫院的“院”,絕對不能讀成“夷”,青浦夷、金山夷,難聽死了。
再比如,上體育課跳遠、跳高用的“沙坑”,不能讀成“沙铿”。本幫廚師用青魚尾巴做的一道紅燒菜,叫“劃斯”,不能讀成“豁斯”。當然,如果把“吃老酒”“吃奶茶”讀成“喝老酒”“喝奶茶”,這種上海閑話,聽起來真的也是蠻惹氣的。
大家覺得爺叔講得靈伐?
小侬也來說說
自己經常碰到的錯誤上海話讀音~
明天
應該讀“門朝”而不是“敏朝”
櫻桃
應該讀“昂桃”而不是“因桃”
幸福
應該讀“銀fo”而不是“行fo”
記者
應該讀“記zei”而不是“記則”
你還能舉出哪些例子?
歡迎你踴躍留言哦!
上
期
回
顧
在上一期裡,上海老爺叔王蔚老師和大家聊了快被“遺忘”的上海話詞彙,比如上海話裡形容一個人大氣,講的是“樂凱”,上海人把出門叫做“動身”。如果你也感興趣想了解的話,請戳↓↓↓
聽上海爺叔講正宗上海閑話!這些快要被“遺忘的詞”,你都會讀嗎?
【田小魚綜合編輯 】
音頻及文章,由新民晚報首席記者王蔚 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