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成語叫做“哀兵必勝”,可能我們會覺得悲哀的士兵,一定會打勝仗。給我們造成的印象就是悲傷憤怒的時候,人是可以戰勝一切的。其實這是來自老子的《道德經》中的:“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這一章中體現了老子傑出的軍事思想,今天我們就來從軍事的角度讀一讀《道德經》中這段話,詳細了解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甯願選擇防守;不敢盲目前進一步,而甯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行動,卻像沒有采取行動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懷有仁慈悲憫之心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盡管老子反對戰争,但是不可否認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在這裡,他提出“哀者勝矣”,他認為在戰争中應該懷着一個仁慈的心,因為仁慈,所以就不會濫殺無辜。這種審慎的态度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1115年,完顔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國。天祚帝聞訊,為了迅速平息叛亂,對于這場親征的大軍數量,對外宣稱是七十萬。當然了,古代打仗,虛報數量壯大氣勢的現象幾乎成了一種現慣例,這七十萬大軍是有水分的,應該在三四十萬左右。得知天祚帝禦駕親征,完顔阿骨打倒是沒有慌亂,他早就做好了被遼國征讨的準備,親自率領兩萬精銳迎擊遼軍。兩萬對陣所謂的七十萬大軍,他持刀割面,仰天大哭:“我興兵反遼,想建立女真人自己的國家,不再受壓迫,如今遼帝親征,我們非死不可,不如你們殺我一人,獻給遼帝,還能有條活路。”他的哭喊讓兩萬親兵熱血沸騰。哀兵必勝,天祚帝的幾十萬大軍對面一群不要命的戰士,正當雙方交戰時,天祚帝卻緊急撤兵,因為遼國後方的貴族在此時叛變内亂了。
得知遼軍撤退,完顔阿骨打怎會放棄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馬上率領大軍追擊,終于在護布達岡追上了遼軍,左右包抄,幾乎全殲了幾十萬遼軍。“護步達岡之戰”是中國戰争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遼國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國内的叛亂此起彼伏,金國的崛起已經不可阻擋。此後,經過十年的征伐戰争,金國崛起為北方又一個霸主,天祚帝最後則是成了俘虜,不知所蹤,這位昏君終于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在軍事戰争中,輕敵是一個最不可犯的錯誤,旗鼓相當的對戰雙方,哀者必勝。隻有心懷仁慈的一方才有獲勝的可能。這裡我們可以理解成,慈者取勝。這種慈者,不隻是慈愛士兵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代表了戰争的正義方,以愛惜民命為其戰争的根本基礎。完顔阿骨打之所以勝利是為了整個民族的生命,為了正義的之戰,對抗遼軍入侵。
我們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輕視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人,都是錯誤的。我要嚴謹的對待每一件事,每一項工作。這樣才能圓滿的完成工作任務,不在工作中遺漏和疏忽。生活中我們也要有一顆仁慈的心,在社會公德和傳統美德的指導下去做事,這樣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和周圍人有正能量影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