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維權騎士,轉載請聯系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但好習慣并不是誰都能輕松擁有。
做事拖延,三分鐘熱度,幾乎是每個人都會中招的頑疾。該做的懶得做,不該做的控制不了,計劃做的堅持不下來。雖然說這不是病,但卻有着極大的負面影響。
我曾經也是一個重度拖延患者:
● 想要健身,買好了裝備、跑鞋,最後不了了之;
● 想要考教師資格證,結果書也買了,課也購了,學到一半不學了;
● 想要寫作,結果隻是在第一個月寫了兩篇文章,就再也沒有動過筆了。
當所有的經曆都是半途而廢,就會逐漸給自己貼上“不自律,做不到”的标簽,自暴自棄,覺得落後他人,也開始默默接受。看着别人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而自己卻慢慢活成了自己讨厭的模樣。
歸根到底,人為什麼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卻持續性的庸庸碌碌呢?
時間的複利
01 所有半途而廢都源于雞血似的沖動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過,通常一家健身中心擁有幾千名會員,但其場地每次卻隻能容納200-300人。為什麼健身房會吸納超出其容納範圍幾十倍的會員?其實就是利用了普通人精力有限,會半途而廢的心理。
健身房其實比誰都明白,大多數人對健身會逐漸失去一開始的熱乎勁,于是他們就能獲得最大的盈利。
我們都想遇見更好的自己,看到别人下班後寫作賺錢,覺得自己也能夠做到。聽别人說每天五點起床讀書有利于個人成長,于是也硬着頭皮去做。
剛開始的時候,激情澎湃,新鮮感、創造性讓我們熱血沸騰,信心滿滿。然而一時興起卻無法改變整個旅程的死氣沉沉。一旦遇到一點困難,自己的目标就會變得不堪一擊。
做事半途而廢,喜歡三分鐘熱度,都是源于他人刺激而引起的沖動。一個人本身缺乏強烈的動機,與他而言,堅持就是一種自我消耗和對抗。沒有真正的渴望對岸的美景,自然無法挨過痛苦、趟過沼澤。
雞血似的沖動才導緻了失敗
02“越努力越失控”,用力過猛注定走不長遠在閱讀社群裡學習的時候,老師要求每天寫讀書筆記。有個學員起初一段時間,做得很認真,”筆記“變成了“文章“,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沒過多久,在社群中就看不到她的身影了。
有時候我們選擇放棄,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為”太過努力“。
因為越努力對自我控制的強度就越高,意志力消耗得越快。而習慣養成是一個重複性執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動力和激情被迅速消磨殆盡。
更讓人痛苦的是,你發現堅持一段時間以後,并沒有獲得預期的回報,腦子裡就開始出現自我否定、自我質疑的聲音。雖說“功到自然成”,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算“功到”,一旦覺得自己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就覺得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成功。
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你越努力,就越在乎事情的成敗和結果。越看不到結果,你就越焦慮越容易放棄。
計劃任務過重,行動用力過猛,讓大多數人出師未捷身先死,隻能把夢想遺憾地甩在身後。
用力越猛越容易放棄
03 無法逃離舒适區,固有思維阻礙自己成長舒适區也稱心理舒适區,是心理學名詞。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适、放松、有安全感。但舒适區并不是真的舒适,我們隻是習慣而已。
朋友小張上班期間總是坐着,腰椎不太好,于是給自己制定“每天鍛煉半小時”的計劃,計劃着晚上下班後,去對面健身房練練瑜伽。可真做起來她完全低估了慣性的威力。
她跟我說:“早就習慣了吃完飯往沙發上一躺,聽聽音樂,陪陪孩子,而去鍛煉又要換衣服洗澡,還要忍受第二天身體的酸痛,我還是選擇回家吧。“
不管是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無法适應新的變化,于是健身習慣到現在也沒有養成。
是健身沒用嗎?好處她心裡頭明明白白,可就是走不出舒适區。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宇宙飛船在脫離地球時先要擺脫強大的地球引力,為此在剛升空時的幾公裡消耗的能力比之後幾天幾十萬裡旅程消耗的能量還要多。”
對我們來說,舒适區就是強大的地球引力,待在這裡雖然安全穩定,但也會出現“溫水煮青蛙”的風險。
人生想要有所突破,一定要跳出舒适地帶,接受新的挑戰。雖然過程是痛苦的,也可能耗費很長的時間,但是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舒适區溫水煮青蛙
04 如何把想做的事情,長久的堅持下去?雖然懶惰拖延是我們的頑疾,但也要相信,隻要堅持科學的方法我們依然可以脫胎換骨。下面介紹4個簡單有效小方法。
第一,深入挖掘内驅力,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美國作家佛格森說:“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着一扇隻能從内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别人開門。”隻有等到自己開竅之時,内驅動力啟動,你才能真得改變。
内驅力如何挖掘呢?就是認真想清楚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你之所以願意做一件事情,是因為做這件事情對你來說有好處,可以從多個維度去思考,好處越多,執行得就越狠。比如,為什麼要堅持寫作?往小了說它可以幫我梳理生活、心情,往大了說它能放大影響大,實現商業價值;它還可以作為開源的一種渠道,可以鍛煉思維,夯實寫作基礎能力......
把你能想到的一一寫下來,放到一個你随時能夠看到的地方。當你在途中遇到阻力想要放棄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讀一讀,它可以幫你快速找到方向,重新充滿能量。
谷鬼子說:“言其害以終其謀,言其善以始其行。”隻有深入挖掘了自己的内在動機,才會心甘情願地付出,心甘情願才能理所當然,理所當然才會義無反顧。
第二,從微行動出發,循序漸進地拉自己走出舒适區
在《刻意練習》中,作者提出了”穩态原理“這一概念,意在說明人類超強的适應能力。
一個人經常跑步,他可以相對不費勁兒地跑完八千米,一個人經常練高擡腿,他能夠擡得越來越高,一個人經常讀深奧的書籍,他能輕松讀他人覺得很枯燥的書。一個人經常練鋼琴,她能記住很多譜子,并彈奏出來。
如果我們堅持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因為人的身體和大腦有一種偏愛穩定的傾向,它們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讓我們适應新的行為來保持穩态,保持舒适感。
成長正是利用這一原理,不斷地拓展舒适區的邊界,将一項項不熟的事情,變成你所擅長的精通的。在這個拓展的過程中,要注意步子不要邁得太大,要遵循循序漸漸的原則,這樣才能做到“無痛過渡”。
就像你想養成寫作的習慣,我建議你一開始目标一定不要太高,從每天堅持寫夠100字開始,一點點地增加任務難度。
微行動看似不起眼,但就像劉軒在《幸福的最小行動》所說:“通過細微的行為改變,慢慢地、一步步積累,可以給你帶來巨大的幸運。”
成功沒有捷徑,無論你決心做什麼事,都需要不辭辛勞。但是切記,用力過猛往往很難走得長遠, 換一種全新的模式,自律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從小事做起。
第三,以結果為導向,制定合理目标,給自己設定獎勵機制
"順其自然不會等來非凡的成就,随波逐流不能到達想去的終點。“ 你隻有下意識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并制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創造理想的生活。
這個目标一定是具體可衡量的,不要模棱兩可。制定長期目标的時候,還應遵循“成就型目标”和“習慣性目标”相結合的原則“,你還可以把大的任務拆解成相對輕松的小目标。
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執行,看到結果。每完成一個小目标就距離自己的重大目标近了一些,這會讓我們充滿信心和成就感。
一邊行動一邊做好記錄,收集正向反饋。當自己的努力和收獲能顯性化到紙上的時候,你會擁有更大的前進動力。
别忘了在每完成一個階段性目标後,給自己一個大大的獎勵,可以去吃頓大餐,買件漂亮衣服,也可以發個朋友圈炫耀一下,這對大腦來說都是一種積極的刺激,讓我們懷着美美的心情開始新的征程。
第四,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形成“肌肉記憶",用習慣代替自律
有研究表明,人類行為隻有5%是受自我意識支配的,95%是自動反應或應激反應和應激,即習慣的。
所以想把一件事情能夠長久地做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培養成習慣。習慣靠的是慣性,一經養成,無需刻意去想、去做,都已成自然,做起來毫不費力。
在碎片時間比較多的情況下,堅持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這樣更有利于我們形成“肌肉記憶”。比如一站起來就提醒自己喝杯水,早上起來就播放音頻,中午午飯後立馬拿出書閱讀半小時。
當你有了自己的時間模式,好的習慣也就更容易養成。
俗話說:“哪有直接登頂的人生,隻有不斷叠代的曆程。”看到問題,改進問題,我們才能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不要跟别人比,拿别人的标準衡量自己完全是自找苦吃。找到自己的節奏,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應對半途而廢最好的辦法。
最後一句話跟大家共勉:不管做什麼都不要急于回報,因為播種和收獲在不同的季節,中間隔着一段時間,叫“堅持”。
我是溪悅,一個夾縫中努力精進的職場寶媽,專注個人成長和育兒教育領域,分享走心幹貨,育兒育己,我會陪你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