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多年不見的大學同學,前不久帶6歲的兒子來旅行,兩家人順便聚個餐。
沒想到一見面,同學就打開了話題,抱怨兒子像跟猴一樣、上蹿下跳,調皮愛鬧騰,一刻鐘也停不下來……
同學告訴我:當時懷這崽崽時,這小子就活力十足,胎動特别多,小腿兒踢起來也特别有力,懷孕後期,同學好幾次夜晚被踢醒,所以寶寶小名才叫“鬧鬧”;
出生之後,鬧鬧就表現出對襁褓的萬分“嫌棄”,總是不安分地把小手小腳伸出去舒展舒展,躺在床上動來動去;
就連睡覺時也不安分,晚上入睡時明明在床頭,早上起床時卻發現鬧鬧已經180度滾到床尾去了;
等到會說話之後,更是叽叽喳喳說不停,腦子裡一會兒一個想法,就拿這次坐高鐵來旅遊,鬧鬧愣是帶着口罩聊了4、5個小時,還認識了隔了兩節車廂的小朋友;
一進遊樂場就不斷地跑啊跳啊,精力充沛地玩遍各種設施,父母都走累了,他卻像充滿電一樣,渾身是勁,都不怎麼休息;
在幼兒園裡,上課時不能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全身扭來扭曲,小動作特别多,畫畫課上總是無聊地撕紙玩,上足球課就精神頭十足……
爸爸媽媽都擔心鬧鬧是不是有多動症,特别是馬上就要上小學一年級了,想讓這隻“孫猴子”老老實實在教室坐上45分鐘,簡直太難了!
聽了同學的抱怨和擔心,我不禁笑了起來。
因為,我的小猴子堪比“弼馬溫”,都是活動量大的孩子,也是人們常說的精力充沛、鬧騰好動的“孫猴子”。
孩子好動調皮鬧騰,不是錯!
活動量大的孩子,無論是睡着,還是醒着,他們的身體動作都會明顯多于同齡人,因為他們的内部充滿了能量。
好消息是,因為好動增加了練習機會,所以活動量大的孩子幾乎所有動作的發展,都比其他孩子要更早、更快,如翻身、爬、直立行走等。
這類孩子的活動和能量往往讓運動員都自歎不如,所以,與好動孩子相處,需要養育者同樣具備旺盛的精力。
如果父母也是好動的人,就能帶活力十足的孩子一起活動,彼此都會感覺滿足和愉快;
如果父母很文靜,很快就會受不了這隻“小猴子”的折磨,不是舉白旗投降,就是因疲勞過度而忍不住大聲斥責孩子。
換言之,當外界環境合适時(如遊樂場、動物園),這種孩子就是“活潑可愛”的;當外界環境不适合時(如教室、高級餐廳),他們就成了“調皮搗蛋”的;
所以,有問題的從來不是孩子“好動”,而是孩子與外界環境的匹配!
這要求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動”。
如何與環境适應?
第一,拟合優化養育
給好動的孩子更多發洩精力的機會,并且對他的活動給予贊美,這才是符合“拟合優化養育”模式的做法。
好動的孩子需要的活動量,比一般的孩子大很多。
可以在孩子放學後再帶他去公園跑幾圈兒;
可以尋求其他家人的支持和協助,給自己恢複體力的機會;
還可以幫孩子安排一個可以盡情宣洩能量的安全場所,如室内遊樂場,父母得到短暫休息,孩子晚上也更容易入睡。
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一開始就帶孩子去安靜的、有行動限制的地方,如音樂會、畫展、高級餐廳等,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給彼此帶來麻煩。
等孩子的控制力有所進步,再考慮漸進的方式接觸這些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嘗試不同經驗,并且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這時,帶孩子去看兒童戲劇,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提前做好準備
好動的孩子最怕無聊,他們沒事做的時候,就渾身不舒服。
在一個被限制的環境下,比如餐廳等候就餐、等父母和朋友聊天,就很容易出狀況,這時候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小遊戲,讓好動的孩子暫時有宣洩能量的出口,又不至于造成幹擾。
比如,可以和孩子玩詞語接龍、撲克牌、飛行棋、猜謎語和腦筋急轉彎兒,也可以自己編謎語,從身邊的事物特征描述開始,這種遊戲不僅能消磨時間,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表達力。
父母也可以預先準備一些讓孩子消耗精力的玩具,随時關注孩子的狀況,看到他快要坐不住了,就先後拿出玩具,轉換孩子的活動,讓其活動量得到滿足。
此外,說話也是一種發洩能量的渠道,好動的孩子通常很愛講話,所以,如果父母手邊實在沒有其他玩具,引導孩子說話、表演,也是一種應急的做法。
第三,針對問題行為做約定
若是孩子還沒有學會自我控制,但父母又必須帶他去安靜的場合,在進入場所前,要先約法三章,針對問題行為做出約定。
這樣,才不至于重複批評同樣的行為。
還記得女兒小時候,每次去餐廳都直奔兒童娛樂區,看動畫、打滑梯、搭積木,跑來跑去,不亦樂乎,飯菜上桌後也不好好吃東西,總惦記着和别的小朋友繼續玩兒。
等到我說要回家時,她就開始耍賴,一會兒說自己還沒吃飽,一會兒大哭大叫着不想走。
我一看總這樣也不是辦法,就跟女兒商量了一個“餐廳約定”,包括:
吃東西前要洗手;
吃完東西才能去玩兒;
在餐廳裡不可以跑來跑去、不可以大聲尖叫;
在兒童區可以小聲聊天,或者畫畫、看書、做遊戲;
在兒童區不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吵架;
媽媽說要回家時一定要回家,不可以哭鬧;
如果能夠遵守上面的規定,以後還有機會來;
如果沒有遵守約定,一個月之内不能再來。
“餐廳約定”的做法,效果立竿見影。
這是因為,在約束孩子行為時,大人常常隻強調什麼事情“不可以”,孩子聽到的也是各種“不可以”,卻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事。
所以,在制定“不可以”的行為清單時,如果能同時提供孩子“可以”做的行為清單,讓規則變得更完整,效果會更好。
仿照上面的“餐廳約定”,我們還可以制定“超市約定”、“圖書館約定”、“遊樂場約定”等等,把問題行為用類似的約定規範清楚,特别要說明遵守約定的獎勵和懲罰各是什麼。
不過切記,有了約定,并不能保證孩子能記住、能做到。
孩子們非常健忘,所以,每次進入約定場所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複習,重新喚起對規矩的記憶,讓孩子行為有個清楚的參照标準。
隻有這樣,這些“約定”才能發揮應有的功用。
把孩子身上所謂的缺點變成優點
好動的孩子渾身上下充滿了能量,随時都要爆發,如果能适當引導孩子的能量,反而可以把“好動”變成一個優點。
第一,幫孩子培養對運動的興趣
遊泳、騎自行車、輪滑、打籃球等體育項目,都是很适合多動孩子的選擇,既可以發洩精力,又可以強身健體,孩子還能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此外,很多青少年喜歡的街舞,也是引導能量正向發展和宣洩的好方式。
第二,以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家務
好動的孩子因為随時準備要行動,而且動作很快,所以,隻要方法得當,他們比一般孩子要勤快得多。
我家女兒就是個好動的孩子,所以我經常請她幫忙跑腿兒做事,有時還把做家務變成小競賽,提高她參與的興趣,并且對她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
第三,鼓勵孩子擔任老師的小幫手
比如,申請做晨讀帶讀人,幫老師擦黑闆、發作業本兒,放學時當個小小引導員。
這些幫老師和同學做的小事,一方面可以消耗過多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孩子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促進他們正向發展。
第四,在動态中提高學習效果
通常在靜态情境下,好動的孩子會煩躁不安,而在動态情境下,他們比較能夠專心地思考,學習狀态比較好。
家長可以在孩子幼年時,運用一些活動肢體的學習方式,來提升學習效果。
比如:
學習拼音時,可以用積木做成字母方塊兒,讓孩子邊搬邊學;
做算術時,可以在地上畫格子,寫上數字,讓孩子用跳格子的方式回答;
還可以讓孩子一邊走路,一邊背詩。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好動的孩子,并不意味着“麻煩”。作為一名爸爸,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隻要我們想辦法,讓孩子——慢慢認識到自己精力充沛的特點,逐漸學會安排日常生活作息,對自己的旺盛精力适度運用和發揮,找到在靜态環境下的能量“出口”。
那麼,終有一天,任何“弼馬溫”,定将成為“齊天大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