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慶幸24-240的頭竟能把這個偶然遇到的小家夥拍下來。這個小精靈站在湖邊的欄杆頂上,小得叫你能忽略掉。回來把照片拿到電腦上放大,才看清楚這小家夥嘴裡竟然叼着一隻小蟲子。怪不得它那麼趾高氣揚。
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
我們這裡一直叫這種鳥兒白倩狐。其實它的學名叫白鹡鸰。有誰知道“鹡鸰在原”這個成語?後面再說。查資料,鹡鸰,為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身長隻有可憐的18厘米,翼翅展開來也隻有30厘米左右,體重呢,也隻是約23克。
小小嘴裡叼着一隻小蟲子。
其實我覺得我們一直叫它白倩狐是最合适的,也是有道理的。
白,是它通身白多于黑,臉是白的,額頭是白的,肚子也是白的,翅膀上還有白色的斑點。白得像雪,像充滿仙氣的雲朵。脖子下的那一抹黑倒像是圍了一塊得體的圍脖,更襯出周身白的純淨,白的美麗。
倩,就不用說了,就是漂亮。沒有哪一種鳥是醜的。白倩狐也不例外。就連那清脆、尖利的鳴叫也是那麼美。輕盈、靈動又迅捷的飛翔,流水一樣清澈的叫聲,讓人世間多了多少樂趣。所以,《詩經·小宛》早早就寫道:“題彼脊令,載飛載鳴。”
狐,是說它的機靈。就那麼小的個頭,聰明機靈得像摸不着的風一樣。它拒絕與人相處。它有自己的家園:河流、湖泊、水塘、沼澤以及濕潤的田野。
白倩狐在古人那裡,叫“脊令”(與鹡鸰同)。《詩經·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歎。”意思是說,脊令是生活于水邊的鳥兒,假若困在缺水的原上,就會鳴叫求助,如同兄弟相助、以解急難。鳥兒們總是喜歡群居并結伴栖息。鹡鸰也是。朱熹的《詩集傳》說:“脊令飛則鳴,行則搖,有急難之意,故以起興。”所以,古人在《禽經》中說:“鹡鸰友悌”。于是,鹡鸰便象征着兄弟情同手足、互解急難。“鹡鸰在原”也便成了一句成語。
杜甫《得舍弟消息詩》一詩中寫道:“汝懦歸無計,吾衰往未期。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鴒詩。”“鹡鸰詩”即指此。
魯迅先生在《徬徨·弟兄》也這樣寫道:“你還是早點回去罷,你一定惦記着令弟的病。你們真是‘鹡鸰在原’。”
網上查資料,這小小的白倩狐的壽命居然有10年之多。
輕如羽毛的白倩狐在禽類裡這麼長壽,或許是有原因的:因為美,因為機靈聰慧,因為遠離傷害,還因為它給了我們“鹡鸰在原”這個簡單而意味深長、永遠不老的成語。
有本事你也給我捉一隻這麼小的蟲子來!
顯然是在炫耀自己的食物。
小精靈站在湖邊的欄杆頂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