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提及“四面八方”這個說法,有人認為“四面”指的是“前後”和“左右”,也有人認為“四面”指的是“上下”和“左右”,至于“八方”,很多人也存在很大的疑惑,明明是“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向,八方到底從何而來?另外,曆史上還有“十面埋伏”的說法,難道“四面八方”還不夠多,“十面”又何從說起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讨下關于“四面八方”和“十面埋伏”的這幾個問題。
四面八方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這個“四面八方”,其實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因為我們常處的三位立體空間,包括房子、車子等确實是六個方向,但實際上“四面八方”這個成語并不是從空間的概念出發的,“四面”指的是平面上的四個方向——東南西北,“八方”也是指的平面上的八個方向——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其中,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叫“四正”,而西北、東北、東南、西南這四個方向着叫做“四隅”。
八個方向
“四面八方”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宋朝釋道原所《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麼生?”現在其普遍意思是:指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舉個例子,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就有這麼一段關于戰争的描述:“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其中的“四面八方”指的就是戰場上的各個方向。瑪拉沁夫(著名少數民族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說集《花的草原》中也有一段話:“牧民們扶老攜幼,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向會場聚來。”其中的“四面八方”指的是各個地方。
電影《十面埋伏》
“四面八方”解決以後,我們再來研究一下“十面埋伏”。“十面埋伏”這個成語源自于秦末的楚漢之争,當年劉邦的軍隊将項羽等人包圍在一個叫“垓下”的地方,漢軍為了瓦解楚軍的軍心,就在讓士兵在四周唱起了楚歌,後來我們也稱之為“四面楚歌”。項羽的楚軍士兵聽到了家鄉的歌曲以後,軍心頓時瓦解,紛紛為了能夠回家而放棄抵抗——選擇了投降。四面八方都是漢軍,而自己的軍隊又毫無鬥志,項羽也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絕路。正是因為八個方向都是伏兵,再加上這個天羅和地網,構成了“十面埋伏”之勢,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固定的成語流傳了下來。
琵琶曲《十面埋伏》
到了唐朝時期,有人将這段曆史譜成了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樂曲主要描述劉邦的漢軍最終用“十面埋伏”陣法擊敗了項羽的楚軍,項羽被迫自刎于烏江的故事。這首琵琶曲至今都很流行,有興趣的可以找來聽一下,看能不能聽出那種“十面埋伏”的感覺。
,